类型结构与规模需求不相适应

一、类型结构与规模需求不相适应

类型结构,按学科门类覆盖面,可分为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职能定位,可分为教学型院校、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后者也可称为能级结构,即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院校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在学校办学定位中的权重来确定的。单科性院校定位于特定专业领域,以培养大批在行业专业领域具有卓越专业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是高深知识发展、学科及专业分化、高级专业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等多种因素推动下的产物。相对于单科性院校而言,多科性院校往往涵盖两个以上学科门类,院系设置较多,专业覆盖面较宽,教学兼顾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发展,面向多个专业领域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则是学科门类齐全的院校,学科科际联系密切,普遍推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研究生教育水平更高,科研实力更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各种类型院校应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之间应有合理的比例关系,在办出特色的同时发挥好各自不同的功能与作用。

目前在D省学前教育专业院校中,单科性院校主要是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专业,同时兼有相关专业群的院校,因其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办学特色明显、行业认可度较高,也可称为特色院校。多科性院校主要是地方师范院校,其师范类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师范教育历史较长,经验丰富,但其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时间一般较短,比重较小。同时近些年又加入了一批非师范类多科性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起点更低一些,能否发挥好其他学科的优势支持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是这类院校能否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关键。综合性大学多为师范院校发展而来,其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教育科研实力较为突出。应当说各类专业院校如何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局、有机配合,这也是关系到整个全省专业院校功能能否最大程度发挥的重要一环。

目前幼教师资需求规模较大,单就高等教育供给而言总体上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体分析供给类型结构,可从学科类型和能级类型两个方面入手。从学科类型来看主要存在三个结构性问题:其一,从学前专业规模供给和应用型培养角度,单科性、教学型院校应当作为供给主体,但目前D省单科性院校数量和供给总规模明显不足,原有的单科性院校逐渐多科化,案例中的J和Z学校,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多学科院校了。现统计的8所单科性院校[2]均为单独进行专业统计的本科院校的校区,其学校性质原本为中等师范学校,现在或实质性并入本科院校成为其一个校区,或与本科院校紧密合作办学,从归属意义上讲,D省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单科性师范院校了。其二,多科性、教学研究型院校应当积极参与作为补充,但D省多科性师范院校逐渐综合化,原有省属本科师范院校中师范类专业比重一般不超过50%,新参与的多科性院校规模和办学基础条件更显不足。在同一地区,富有学前教育专业办学传统的W学院办学规模减小的同时,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却迅速膨胀,不能不让人有质量之忧。其三,目前全省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没有一所参与学前教育专业,这几年参与的都是没有师范专业办学经验的、以民办本科和高职为主的多科性院校。从这一点看,与当时确立的师范教育突破封闭性走开放办学之路的设想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另外,从师范院校成长起来的综合性大学在省内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专业引领作用,如案例4中的S大学。总的来看,现有的类型结构难以满足全省幼教师资规模供给的需要。

从能级类型结构来看,一方面定位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型院校数量不足,从访谈来看大部分本科院校实际定位于教学科研型院校,而高职院校定位在技能型,虽同属教学型院校但过于偏重技能教学,与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加之实践教学环节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必然影响人才供给质量;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应当对学前教育专业发挥重要的学术引领作用和专业师资培养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真正的科研型院校不仅数量少,而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科研引领作用,这一点从师资的科研成果统计分析中可以基本反映出来(见相关分析)。因而可以说能级结构也不尽合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教师资供给的质量。

案例1

J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和培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师资为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的前身之一曾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五所幼师之一。现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八个学院,共设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音乐教育(小学方向)、美术教育(小学方向)、英语教育(小学方向)、语文教育(小学方向)、数学教育(小学方向)七个师范类专业和早教专业。这些专业可与学前教育专业互为融通,对学前教育专业形成支持。但除此之外还开设了与师范教育跨度比较大的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市场营销专业。[3]该校仍以师范类为主,但也设非师范类专业,已经不再是单科性院校了。

案例2

Z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在原师范学校幼教师资培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学前师资培养历史。2004年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省教育厅将该校定位为“全省小学、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同时设置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起开始招收对口高职专科生,2007年起招收高中起点专科生。2017年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2 284人,占全校在校生的35%(出自本研究调查),规模逐步扩大,为学校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与此同时,学校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群的同时,其他非师范类专业也得到不断扩张,目前已开设以文化教育类为主,兼及艺术设计传媒、公共事业、财经、电子信息、轻纺食品等专业大类共26个专业。[4]同样该校也已不再是单科院校了。

案例3

原本独立办学的W师范学校曾经是全省中师布局调整后保留的三所独立设置的幼师学校之一,2011年整体并入W学院,开始招收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2013年开始招收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2014年停招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并入前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5 000人左右,其余为与学前教育相近专业,并入之后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规模不仅未得到扩大反而逐年萎缩,到2017年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不足2 000人。与此同时,同在一个地区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规模最大的职业学院已突破5 000人。[5]师范教育的区域培养责任逐渐转移到了高职院校身上。这一问题在国内其他地区也存在,幼师学校在并入本科院校之后往往专业发展规模因多种原因受到抑制。

案例4

S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创设于1984年,1993年开设本科,2003年被批准为学前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D省最早设立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本科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现招收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两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拥有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社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其余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厅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10余部,高层次学术论文100余篇。1人担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目前已经向社会输送全日制专科生400余人、本科生2 700余人;培养学前教育学术硕士、专业硕士、教育硕士共200余人,成为各级各类教育与科研机构的骨干力量。通过夜大、函授、自学等培养方式向社会输送本专科人才达10 000余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考研录取率达3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5.28%。目前专业教师共18人,博士9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13人,艺术专业毕业5人。[6]应当说该专业30余年的办学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省首屈一指。但从另外的视角看,尽管有了30余年的发展但其专业规模依然偏小,在其大学内部包括教育学内部,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术研究仍然处于相对偏弱的位置,作为在全省为数不多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作用发挥还有较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