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方法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方法论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观点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96]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适应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西方供给学派强调的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应从供给着手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生产与供给首先要减税,以提高人们储蓄、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其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了需求、只注重市场的功能而忽视了政府的作用。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要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辨析

我们所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200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一些西方国家提出来要进行结构性改革,IMF的研究中心主任、《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的作者拉古拉迈·拉詹(Rajan)写了一篇关于结构性改革的文章,他认为结构性改革就是对于某些制度构架和政府的监管构架进行改革。[97]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冯煦明认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结构”尽管具体含义广泛,但指的都是经济总体中的构成结构,可以对应到英文中的“composition”。如果把经济比作一个大厦或者有机体,“结构性改革”针对的是这座经济大厦或者经济有机体的制度架构。对应到英文中,不是“composition”,而是“framework”或者“structure”。[98]吴敬琏认为“结构性改革(structural reform)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总框架下对某些社会经济架构与政府规制架构所进行的改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的改革,不应跟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调结构’混为一谈。”[99]

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的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虽有政策上、工作上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障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政府没有更好发挥应有作用。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是改革,是制度的改革,不是政府调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对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正如有的专家所言,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100]

当然,“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两个“结构”彼此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并非完全割裂。好的结构性改革措施能够起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四个重大关系。即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处理好四对范畴的辩证关系,形成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

(1)把握资源配置双主体关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把握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与之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实现有效供给。

(2)把握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构建供给的长效体制机制

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着眼,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涉及结构性整体的改革。

(3)把握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培育有效供给的内生动力

做减法,就是要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不能搞“一刀切”,要减得准、不误伤。做加法,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不能一拥而上。在发展动能上不再仅仅依靠资源的增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激活资源的存量,培育有效供给的内生动力。

(4)把握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实现供需协调的高水平平衡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中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没有需求,供给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强调供需协调,以供给侧为重点,供需两端需同时发力,有效供给就是实现从供需的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

总之,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遵循了经济领域供给与需求这对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着眼于提供和扩大有效供给,抓住本质问题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以改革的办法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的多视角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对范畴的辩证关系为方法论基础,符合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五大发展新理念高度契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理解。[10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科学方法分析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生产居于支配地位但要符合市场需要的理论观点,对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首要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在社会再生产中有机统一基本的原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划清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界限。[10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出发,以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03],并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揭示问题的实质,深入分析供求关系状况的深层次原因特别是制度根源[104]。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抓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且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一方不能满足需求方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精髓,是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105]改革理论的确立,既借鉴但又不迷信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要立足中国国情,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此方法论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均衡分析的方法对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对探寻解决目前供需结构失衡的现实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各领域供需矛盾问题分析具有借鉴价值。

(2)辩证唯物主义视角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本身由既对立又统一、兼顾又有侧重的四组范畴组成,体现了改革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鲜明立场,因而也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不仅分析经济现象,而且透过现象把握问题实质;不仅立足解决当前问题,而且注重培育长远发展的动力机制;不仅发挥内生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而且注重发挥外生变量(制度等)作用;不仅强调供给要适应和服务需求,而且注重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不仅重视供给侧改革,也兼顾需求侧管理;不仅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也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用好改革、政策、规划、法治等手段,等等。方法论是对西方政治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理论的否定之否定,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很好地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种科学态度有助于把握好改革的核心与实质,掌握好改革的方向与速度,使改革得以稳步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当前经济问题的一整套完整的思想和政策体系,其中供给与需求关系问题是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性因素,两者关系的依存度很高。我国当前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矛盾主要发生在供给侧,许多需求侧问题也源于供给体制的不合理、不完善。[106]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不可偏废,近期重点应在供给一端[107],改革应从供给侧内生变量(全要素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外生变量(制度安排、结构安排和政策安排)两个纬度构建[108]。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分析,可以对供给侧要素的构成、供给侧管理机理、供给侧对供需整体的影响等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对掌握和运用供需依存、标本兼治的辩证思维和方法处理中国现实中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供需矛盾问题,将会起到启发和指导作用。

(3)新发展理念视角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正确地认识、准确地把握和切实地顺应这些发展规律。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源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放性、目的性五个方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提供了指引,同时处理好“四种关系”也能很好地体现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新发展理念确定的目标。具体而言,从创新理念来看,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从协调理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四种关系”的处理就要求高度协调;从绿色理念来看,推行低碳循环和减量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矫正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扭曲配置,形成供需的良性循环;从开放理念来看,将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形成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供给制度体系;从共享理念来看,将更加注重制度供给公平,健全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共享机制,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物质成果,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