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需求导向下幼教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需求导向下幼教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师资配备标准是为了确保幼儿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满足幼儿教育对师资的配置需求,由国家有关部门按照一定程序制订的、有关师资配备的、在一定时期内按照执行或要达到的统一标准。因现实配备水平与应有的配备标准之间的差距而产生了师资需求,这种指向配备标准的需求可以称为标准需求。就配备数量而言,目前主要有班师比和师幼比两种测算方法,即按照每班配备教师的数量和教师与幼儿的比例来测算。虽然有关文件也提到,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实施方案[19],但目前在测算师资需求时因没有调整分析视角还是普遍按照统一标准来测算师资缺口,即按照配备标准来测算标准需求。这种划一的测算方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1.影响师资配置规划的合理性

师资需求的测算是为制订师资配置规划服务的,关系到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能否满足保基本、有质量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地幼儿园大多数情况是师资数量不足,需要通过测算师资缺口来确定师资配置规划。然而如果测算的标准有问题,必然导致师资缺口测算与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无法成为合理配置师资的依据,对制订师资阶段性需求目标和长远配置规划指导性不足。上述两种测算办法的结果有较大差距,以全国2010—2016年幼儿园专任教师缺口测算为例(数据见教育部官网),其中按班师数测算缺少教师人数分别为798 825、1 195 998、1 053 755、1 022 597、920 348、869 917、822 639,按师幼比测算分别为840 221、967 330、977 938、932 973、856 328、792 198、710 508,两者之间的误差在4.9%~23.6%之间,平均为9.88%,显然两种测算口径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还有,无论采取哪一种测算方法,只要是简单划一的,不考虑各级各类幼儿园因受不同因素制约而表现出的师资需求差异情况,都会使师资配置产生盲目性,影响师资配置的合理规划。

2.影响师资配置决策的科学性

科学制定幼儿园师资配置的相关政策是实现幼儿园教师“补足配齐”目标的重要保证,而“分类施策”则要求“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20]。强调简单划一的师资需求测算办法,容易掩盖现实中幼教师资配置的差异性,不利于分析具体问题所在,找不到有针对性的优化配置的策略和路径,还可能会使已经存在的配置不均衡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更趋严重。目前这种现象在一些农村办、集体办、民办幼儿园中较为普遍,如果不从它们的现实需求分析入手,找到症结所在,就难以做到“定向发力”,出台的决策只能隔靴搔痒。

3.对师资供给易产生误导

需求与供给紧密相连,供给以需求为导向。简单划一的测算办法,往往会出现测算的师资缺口数远大于现实需求数的情形,这样将会对师资供给产生误导。师资培养的院校布局、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均以师资需求为依据,现实的巨量需求,会引发招生计划的盲目增加和一批非专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盲目上马,不利于院校和专业的合理布局与规划,将来可能面临培养的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新上专业的院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必然会影响师资培养质量,大量的低端供给会给幼儿园教师队伍带来无法弥补的不良后果,给未来包括在职培训在内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种种隐患。应当说此类问题已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