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对于幼教师资供给的适用性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对于幼教师资供给的适用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幼教师资供给改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同构性。

1.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本身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

国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优化人才培养,释放“教育红利”,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水平提升。从2010年起,我国已经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但从劳动力质量来看,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市场正进入“教育红利期”,“教育红利”能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带来的影响。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1.6%,已经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09]我国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支持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单纯依靠资本投入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增加的增长模式已无法维持目前的中高速增长态势,必须要立足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支撑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水平均属于供给侧范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靠劳动力质量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而这些恰恰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出贡献。

从高等教育来看,其自身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方面都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高等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结构的调整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结构,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这是大规律、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住社会需求,服务好国家需要,高校发展才有目标,才有动力。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形式结构等,都应当与国家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也就是要贴近社会需求,把握需求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优化办学结构,使结构在动态中趋于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结构进行动态调整的能力是高校服务国家需求的基础性能力。[110]幼儿师范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存在于整个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之中,也必然体现服务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学前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属性

幼教师资供给直接服务于幼儿教育,而幼儿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深的互动关系。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部分,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幼儿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较为间接,但也恰恰说明其基础性的重要价值。就教育的产业属性而言,幼儿教育从两个方面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一是体现在其拥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且能拉动社会投资、促进就业等,与人口政策、消费升级等直接相关。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中国学前教育市场规模已达4 042亿元、4 716亿元、5 470亿元,预测2023年将突破万亿元。[111]尽管有不同的测算方法,但是幼儿教育市场规模以及其受市场的关注度都是非常可观的,而且还将被持续看好。二是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从其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幼儿教育就具有解放劳动力的功能,尤其在劳动力转移的今天,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二孩政策的出台更加凸显出学前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从另一个方面看,幼儿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幼儿教育以及与幼儿教育关系密切的师资供给也必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联系。

3.幼教师资供给面临类似问题:解决与优化同样需要改革的方法论指导

我国高等教育是在经济拉内需、促增长的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同构性,高等教育供给侧出现的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问题,与经济发展如出一辙,应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做法。[112]总体上讲,幼教师资供给存在数量供给、质量供给、结构供给的问题,满足不了有质量幼儿教育发展的用人需求。虽然不同于经济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但也存在供给相对过剩、低端供给、无效供给、城乡供给不均衡等问题。就高校内部师范类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不适应而言,师范类专业存在着供给相对过剩问题;就有效需求而言,目前专业供给已经出现相对过剩的迹象;就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培养幼教师资而言,存在着低端供给的问题;就幼教师资培养与实践脱节而言,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无效供给问题;还存在不断拉大的城乡师资供给差异,等等。这些问题表面上反映了幼教师资供给侧有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折射出缺乏对师资需求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构调整机制、供给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以及政府部门责任缺位、越位等深层次问题。这说明幼教师资供给同样存在着制约师资有效供给的体制机制问题,按原有的常规调整思路难以奏效,需要运用改革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幼教师资供给侧的改革应当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幼教师资供给的自身特点选择新的改革路径。依靠创新驱动,满足当前师资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供给主体的内生活力,以利长远发展;以协调师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为基础,注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政策配合,优化师资有效供给体系,达到师资供给与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平衡;培育有利于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师资供给要体现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关注师范生人力资本的自主构建过程,有利于其长期的专业发展;促进各种类型高校、幼儿园等不同性质师范教育资源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实现协同育人共同发展;完善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地域、城乡、举办性质的幼儿园和幼儿共享师资有效供给的成果,实现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4.教育经济学理论的支持: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113],本身就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经济学从教育供求关系、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教育均衡分析视角等方面对如何实现教育的有效供给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其经济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可以为幼教师资供给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定义与关系框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供求关系定位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经济学研究肯定了教育市场的存在,探讨了基于教育市场中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内涵、主体及其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有效供给和教育有效需求的概念、本质、特征,揭示了教育供求矛盾的运动规律及其调节机制。教育经济学为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保持相对平衡,使教育投资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结构以及投资比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

教育经济学从教育的产品属性出发,研究了教育的外部性、生产性、投资性、消费性等特征及其对教育供求关系的影响。这些研究更好地体现了教育与经济的深刻关系以及教育自身的特点。师资供给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高等教育应属于准公共产品,高等师范教育更加接近公共产品,因而应当由政府提供。

作为西方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正是由此出发,研究了教育的属性和价值,指出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在经济结构性改革中,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对于供给侧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教师资供给中人力资本对于幼教师资供给的质量更具现实意义,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效益与效率直接影响到幼教师资供给的有效性。

教育经济学还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教育的有效供给依赖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出了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研究了市场和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由于教育外部性的存在,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赖于政府和市场的合作。有的研究还在分析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部门参与配置教育资源的构想。这些理论涉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的本质,可以为探讨完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机制提供直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