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微观结构问题呈现的特征

一、供给微观结构问题呈现的特征

1.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封闭性

整体来看,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属于相对封闭的运行状态。尽管在信息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封闭已经不存在了,但这里所讲的封闭性,是就专业办学的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而言,既体现在与外部的交流上,也体现在内部的融合上。就外部而言,专业办学较少与外界进行实质性的能量交流,对外的交流中以我为主,难以吸收外面的信息、模式、资源。人才培养自成一统,在与幼儿园的合作中是居高临下式的合作,关系松散,合作的层级过低。内部就课程而言,课程之间的壁垒很深,缺乏通融与整合,体现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间缺少关联,专业课程内部分化严重、缺乏整合,等等。学科体系与实践体系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有主次先后之分,不利于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呈现单一性封闭式,顺应高校统一的规则,局限于高校内的教学与科研,与实践领域的联系少、表面化,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导师范生实习和幼儿园实践。课程、教材、设施设备条件跟不上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范生接触实践机会少,缺乏有效的指导,对专业缺乏深层的理解,适应岗位慢,等等。

2.自控和自主带有自发性

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要求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控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培养模式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选聘等具有较大程度的自主权。而自控与自主是有效办学所必需的。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外部调控和引导,这种自控和自主就带有自发性特点,即学校的办学完全或主要以自我的定位与选择为主,容易与社会脱离联系,处于自发状态中。自发性主要表现在,除了有对院校人才进行综合评估外,几乎没有更多的制约和限制,学校基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办学前教育专业,除了生源上有一定的竞争之外,就业供不应求,没有受到过多的外界调控与干扰,完全处于一种专业自发的运行状态。这种自发性带来的潜在问题是,为无效供给或不良供给埋下了隐患。正是这种自发性难以使院校在培养环节有一种参与竞争、自我调节的内驱力;正是这种自发性反映出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缺位,弱化了其必要的调控作为;正是这种自发性使院校难以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培养人才。

3.供给要素配置问题具有结构性

现实中供给要素的问题有总量的,但也带有结构性的特点。要素问题的结构性是由要素配置的结构性造成的,在不同价值取向下不同的选择就必然导致要素配置的结构性。前面对两种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各项要素水平指标在总量上和质量上总体不能满足师资供给的发展需要。之外,方案设计中规格、课程、模式以及实验实训条件等要素在类别结构、专业师资的理实结构、校内外要素结构、不同类别院校要素结构等方面的配置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院校内部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要素配置结构差异也较明显,总体上反映出供给要素配置的不合理性,院校还没有很好地重视和发挥好要素配置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