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结构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四、地域结构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原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本研究从供给的角度,所指的幼教师资供给的地域结构,是对院校地区布局理解上的拓展,不仅指幼儿师范教育的地区布局结构,也涵盖幼儿师范教育服务面向的地理区域结构和经济区域结构,具体包括省域内的不同地区间和同一地区的城乡间的地理区域结构,以及面向不同举办性质用人单位的经济区域结构。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的特色和水平不同,反映了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不同。院校的地域结构是由长时期经济和文化区域发展形成的,因此呈现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梯度层次,同时也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就教育的公共属性和幼儿教育的基础性而言,师资需求应当体现的是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无差别性;从师资培养的特点和质量保障而言,师资供给应更多地体现区域性和属地化,这必然与长期形成的院校地域结构有极大的不吻合性。师范教育与其他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不同,院校或专业的设置状况不应当仅仅根据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情况来确定,因为无论该地区的经济或其他情况如何,基础教育是必须搞的,任何区域都不能缺少师范院校布局,要能被覆盖到有质量的师范教育。一般来说,师范院校服务地区主要分为三类面向:一类主要面向所驻地市;二类主要面向全省;三类面向大协作区或全国。就幼教师资供给的地域结构而言,主要看专业院校在省内各地市设校设专业的数量、规模和层次的布局结构,以及幼教师资供给面向城乡区域和不同举办性质幼儿园的覆盖水平。据此,从专业院校布局和城乡供给覆盖面两个方面分析,本研究认为D省幼教师资供给地域结构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1.院校区域布局不尽合理

突出表现为,全省各地市的专业院校类型、能级、数量、层次等的分布与各地幼儿教育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目前本研究调查统计的51所院校(含校区)在各地市的分布状况见表4-6。

表4-6 D省51所专业院校地域分布与需求对比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就区域布局而言,东部地区本科师范专业院校(1类)布局数量较西部少,难以适应东部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的数量需求;高专院校(3类)较高职院校(4类)普遍缺乏。从专业学生数与幼儿数的比较来看,除J、W、D三地市供给总量较充足外,其余地市均显不足,东部比较明显,其中w尚未建有专业院校。另外从每一地区各类别院校的专业学生规模来看,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如对本科层次需求量较大的东部Q地区,仅有一所本科师范专业院校,专业在校生240人左右,考虑考研等其他因素,实际能供给幼教岗位的数量屈指可数。同时与Q大学实行紧密型合作办学的两所师范学校的规模也较小,三所师范类学校的专业在校生总数仅占Q市6所专业院校的34.1%,近几年增加的两所民办本科院校占48.1%,一所高职院校占17.7%,师范类专业供给明显不足。

2.幼教师资城乡供给覆盖面不均衡

突出表现为,针对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的师资供给,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镇、公办幼儿园有较大的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下面的两项调查和相关访谈可以揭示这一问题。

一是以本研究对D省抽样调查为例(见第二章中表2-2“D省12县市区幼教师资供给数据表”),将农村与城区、民办与公办的近几年新进教师的学历、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资格、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类专业等五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农村比城区分别低30%、24%、25%、36%、18%;除学前教育专业高6%(可能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外,民办比公办其余四项分别低8%、17%、14%、19%。相关结果显示不同类别园差距比较悬殊,另外这种差距还是建立在原有不同起点基础之上的。当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纯归结为供给方面,需求方面也是重要原因,但是有效供给不足是主要原因,当这些发展相对弱势的地域慢慢地释放出需求时,供给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二是以对D省部分2017届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毕业生的问卷为例,分析专业院校毕业实习安排幼儿园的情况(地域、性质、评估等级、倾向选择),见图4-1。

上述关于选择实习单位的问题,可以发现:城市园、公办园是专业实习的首选,民办园因为数量众多也是经常被选择的对象,农村园、集体办园就鲜有顾及了;非省级重点园承担了实习的53%。经过实习后师范生对就业地的倾向统计情况,仍以原籍所在地级城市为主。

图4-1 专业院校毕业实习安排幼儿园的情况

通过访谈发现,重视实习的院校一般将实习分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两段,教学实习安排的都是相对优质的幼儿园,但也有因安排有困难或不重视的院校没有统一安排实习园的情况,毕业实习的幼儿园一般为师范生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院校在能够安排的情况下一般还是倾向于城市园、公办园,正如一位学前系主任所说,“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到最好的幼儿园实习,让她们在最好的实习环境里尽可能有最大的收获”,说明出于对实习质量的想法,院校在实习园的安排上有明显的偏好。相反选择其他性质幼儿园的院校往往放任师范生自发实习,院校跟不上实习管理,或是出于师范生就业原因,或是出于无奈。这种偏好是把双刃剑,院校在最大限度地保证见习实习质量的同时,无形当中加剧了师范生脱农趋城的情结。从就业指导与教育的角度看这种偏好是有问题的,对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容易加剧误导。另外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回答“如果您是农村生源,您是否愿意回到农村任教?”和“如果您是城市生源,您是否愿意到民办园任教?”两个问题时,还是存在较大比例的否定性选择,因而教育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不难看出,幼教师资供给面向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其中有师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师范生个人偏好问题,当然供给布局结构、产出过程以及供给政策导向等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从访谈中发现,农村园和民办园仍然是不被培养院校重视的群体,加之缺乏当地管理部门的统筹安排和有效配合,师范生的实习难以达到应有的目的,也会影响师范生的就业选择,进而影响师资的均衡供给。

访谈1(农村幼儿园园长):“我们是典型的一个农村幼儿园,离城区较远,从来没有学校安排来我们这里实习的,倒是有个别外出学习学前专业的当地学生曾经来联系过,但没有真正来实习过。”

访谈2(师范院校学前系主任):“我们学院安排实习幼儿园主要是所在城市当地较好的一些幼儿园,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见识到当地最好的幼儿教育,从而使实习质量得到保证。”

访谈3(民办幼儿园园长):“我们园有比较固定的学校安排学生来园实习,只是学校是外地的,老师偶尔来一次,平时实习生分在班上,主要是跟着带班老师一起干。”

访谈4(地市教育部门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关于院校与幼儿园合作开展见习实习活动,我们曾经很早以前用文件的形式,统一安排一批保教质量和师资队伍不错的幼儿园作为我们当地幼儿师范学校的实习基地,后来新增加的院校和外地的院校都是自己和幼儿园联系,双方自愿合作,平时我们不参与。”

从上述两方面涉及的数据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幼教师资供给的院校布局结构和服务面向的区域结构均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使师资供给不仅有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也存在供给的结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