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类结构对师资需求的适应性不强

三、科类结构对师资需求的适应性不强

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目前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按照一级学科分类,学前教育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高职高专按照专业大类分类,学前教育为文化教育大类中教育类中的一个专业。本研究从幼教师资供给的角度看科类结构,既涉及学前教育专业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的关系,也涉及教育学一级学科与其他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从目前D省幼教师资的实际供给来看,来自本、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仅占一半左右,其余的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和包括非学前教育的师范类专业在内的非学前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大量的非专业毕业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进入幼儿教育领域,也说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结合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就业状况便能反映出师范类专业培养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总量供给有余但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形下,院校人才培养的科类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D省专业院校科类结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学前专业和非学前专业,二是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从全省供给情况来看,一方面非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和非学前教育专业占有相当大的供给比例,而且增长速度较快。师资供给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大量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聘进入教师岗位(见第二章中表2-2“D省12县市区幼教师资供给数据表”)。因幼儿园教师极具专业特殊性,仅凭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从教人员,其专业素养是不能满足要求的。相比较之下,目前的院校培养之中尚没有建立相应的学科结构调节机制,从下文对园长和院校专业负责人的访谈中(见访谈1、访谈2),就可以感受到问题所在。

访谈1(园长):目前来园工作的教师开始有不少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甚至不是学师范专业的,现在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有些专业毕业生喜欢从事幼教或者没有更好的工作就到幼儿园来了,比如学体育、艺术、英语的等,这些学科在幼儿园也是可以少量用到的。他们虽有专长但并不专业,需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幼儿园工作。

访谈2(高校学前系主任):目前我们教育学院中不仅有学前专业,还有小教专业、教育技术专业和心理专业,从历年毕业去向看,学院中有些非学前专业的学生也从事了幼儿园教师工作。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进行转专业和双辅修的安排,学前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没有对学院其他专业学生开放,其他学院的学生还无法接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另一方面由于师范类专业整体调整步伐缓慢而导致学前教育师范专业难以有较大规模的增长。基础教育不同学段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各种师范类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和规格不同,因而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有的过剩、有的不足,学科与专业结构没有跟进做相应的调整,造成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见表4-4)。每年全省师范类毕业生总就业率虽然均在90%以上,但其中“灵活就业和其他方式就业”的比重过大,近几年一般在40%~50%,就业的稳定性不足。从表中可以看出,2014—2017届全省师范类毕业生总体供大于求,教育行业接纳师范类毕业生的能力每年仅有最多40%左右,进入中初教学单位的比例更低。同时,从四届全省师范类高校毕业本科学历生源数量前十位的专业分布来看,就业最受欢迎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排名和占比均不是很理想,反而经常见到就业难的专业频繁出现在排行榜上(见表4-5)。[7]连年如此,只能导致供给严重过剩,反映的是科类结构已经扭曲。

表4-4 全省师范类毕业生供需状况表

(续表)

表4-5 全省师范类专业生源数量排名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