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五、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为更好地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问题进行研究,在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的指导下,笔者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确立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见图1-2),明晰研究的逻辑: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以实现幼教师资的有效供给为目标,以供求关系为分析起点和基础,分析幼教师资供需关系的现实问题;运用结构性分析方法对幼教师资现实供给进行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问题剖析,探求影响有效供给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考虑幼教师资需求侧对供给的有效影响;以调节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重点,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体制机制进行根源性和系统性优化。鉴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提出的特定时期,以及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后我国幼儿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本书根据幼教师资供需矛盾实际,重点对2011—2016年的幼教师资供需状况进行结构性分析,以探究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及在其指导下的幼教师资供需问题的解决方案。

图1-2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1.基于供给与需求关系,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幼教师资供给的现状进行现实透视

在本书第二章,运用现实透视从全国及D省层面上对幼教师资供需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视角,在对三类人员问卷和六类人员访谈的基础上,对D省幼教师资规模供给、质量供给、结构供给进行深入的剖析。目的在于掌握幼教师资供给现状和供需矛盾的整体状况,为下一步深入分析提供问题导向。

2.运用结构分析方法对幼教师资供给结构进行微观和宏观分析

本书第二、三章,在现实透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幼教师资供给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中的问题及问题成因。微观结构上,主要是对照需求结构对院校培养过程中的条件要素进行结构性分析;宏观结构上,着眼于幼教师资供给资源配置中的各种宏观结构进行结构性分析。通过对供给结构的分析,找到影响有效供给目标实现的内部因素,为重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机制提供思路和方法。

3.从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关系出发,进一步厘清影响有效供给的外部因素即需求因素

本书第五章进行了三个层面的需求分析,为提出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供需矛盾体中另一矛盾主要方面的依据。首先根据需求侧中存在的需求主体和需求政策两大要素,从主体维度和政策维度对幼教师资需求侧影响供给的因素作基本分析,为实现有效供给提供全面的基础性的需求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为实现供给的有效性,在基本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有效需求和未来需求分析。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有效需求与标准需求的差异,探求有效需求思维下影响幼教师资配置的因素,为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有效供给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最后基于人口预测,以D省为例,对幼教师资需求作出展望,为实现幼教师资有效供给所做的需求预测提供程序性参考。

4.在供给和需求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第六章以资源配置中两个主体的关系为主线,重构幼教师资供给的主体体系,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多元理论建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构建新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提出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的基本框架,通过优化制度供给理顺供给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组织创新激发主体的内生活力,为实现有效供给的目标奠定体制基础。

5.为使新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步进行运行机制创新

本书第七章,根据有效供给的本质要求,从适应、服务、引领幼教师资需求的三个角度来建立供给的规划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保障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5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12.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5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548.

[3][美]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六版[M].梁小民,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1.

[4]曾艳玲.英汉西方经济学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43.

[5]曾艳玲.英汉西方经济学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75.

[6]曾艳玲.英汉西方经济学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65.

[7][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3.

[8][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2.

[9][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8.

[10]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50.

[11][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01.

[12][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0.

[13][美]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M].储玉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1.

[14][美]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M].储玉坤,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5.

[15]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

[16]胡培兆.有效供给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55.

[17][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18][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19][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20][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7.

[21][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3.

[22]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0.

[23][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1.

[24][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

[25]吴宏超.义务教育有效供给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8.

[26][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5.

[27][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8.

[28]胡培兆.有效供给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49,415.

[29]吴开俊.教育有效供给与教育结构关系刍议[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14(5):24-28.

[30]史宏协.论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供给[J].经济体制改革,2005(1):80-83.

[31]华桂宏.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6-82.

[32]陈端计.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供给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3.

[33]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59.

[34]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5.

[35]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2.

[3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8.

[37]肖昊.教育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7.

[38]肖昊.教育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13.

[39]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83.

[40]吴克明.教育供求新探[J].教育与经济,2001(03):52-55.

[41]邵金霞,冯啸.我国教育供给与需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7-8.

[4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59.

[4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40.

[44]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8.

[45]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9-170.

[46]肖昊.教育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66.

[47]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6-17.

[48]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5.

[49][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2.

[50]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2.

[5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0.

[52]肖昊.教育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56.

[53]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70.

[54]柯佑祥.教育经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84.

[55]杨秀芹.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根源[J].理工高教研究,2006(02):4-5.

[56]熊丙奇.教育“供给侧改革”还得抓牢牛鼻子[J].当代教育家,2016(03):76.

[57]叶忠.略论教育的有效供给[J].教育评论,2000(03):17-20.

[58]郭秋平.政府、市场与大学:中国大学办学定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2-13.

[59]张学敏,叶忠编.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9.

[60]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0.

[6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74.

[62]顾明远.教育与需求——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J].比较教育研究,1995(03):1-4.

[6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0.

[64]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77.

[65]肖昊.教育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17.

[66]肖昊.教育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18.

[67]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3.

[68]翟静丽.教育有效供给与教育体制改革[J].教育与经济,2001(01):45-48.

[69]邵金霞,冯啸.我国教育供给与需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7-8.

[70]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3-194.

[71]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94.

[7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6.

[73]马晓燕.教育有效供给的理论界定[J].教育评论,2002(04):35-36.

[74]吴开俊.教育有效供给与教育结构关系刍议[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05):24-28.

[75]翟静丽.教育有效供给与教育体制改革[J].教育与经济,2001(01):45-48.

[76]叶忠.略论教育的有效供给[J].教育评论,2000(03):17-20.

[77]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03):30-36.

[78]出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79]出自《教育词典》。

[80]栗洪武.“教师教育”不能取代“师范教育”[J].教育研究,2009,30(05):68-72.

[81]林毅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108.

[82]李佐军.供给侧改革就是精准改革——《供给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前言(节选)[J].中国发展观察,2016(10):61-64.

[83]李佐军.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4.

[84]林毅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115.

[85]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

[86]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47.

[87]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18.

[88]田建国.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6.

[89]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7.

[90]田建国.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48.

[91]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92]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93]徐朝阳,白艳,王韡.要素市场化改革与供需结构错配[J].经济研究,2020,55(02):20-35.

[94]邓忠奇,高廷帆,朱峰.地区差距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期叠加”下的内生增长[J].经济研究,2020,55(10):22-37.

[95]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96]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97]吴敬琏.结构性改革是制度改革,不是政府调结构[N].中国经济导报,2016-05-06(B02).

[98]冯煦明.“结构”辨析:G20说的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是什么?[EB/OL].(2016-9-5)[2021-5-1].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905/3892189.shtml.

[99]吴敬琏.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指向[N].北京日报,2016-03-21.

[100]王小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内涵、理论源流和时代使命[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02):82-87.

[101]顾梦佳,王腾,张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03):30-53.

[102]方敏.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01):96-104.

[103]刘元春.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J].理论导报,2016(03):16-19.

[104]简新华,余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供求关系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4):68-76.

[105]赵天睿,唐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问题,2018(11):14-18.

[106]王小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内涵、理论源流和时代使命[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02):82-87.

[107]郭永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解题和实践破题[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06):4-8.

[108]肖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逻辑[J].科学发展,2016(03):5-14.

[109]出自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10]选自前教育部部长2016年12月9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6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11]宋博.学前教育行业增长迅猛2023年有望达万亿[J].商业观察,2019(09):27-28.

[112]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6):15-22.

[11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

[114]吴敬琏.结构性改革是制度改革,不是政府调结构[N].中国经济导报,2016-05-06(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