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了幼教师资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丰富了幼教师资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书涉及的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来解释和建构幼教师资供给体系,突破了原有的教育学视野,对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具有一定理论贡献。首先,研究丰富了教育经济学对分析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理论内涵,拓展了其理论视域和理论应用价值,其中运用有效需求理论解释供给相对过剩问题,对于分析和解决幼教师资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次,根据中国国情探索了幼儿师范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新模式,对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还有,本研究以国家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运用的方法论为指导,创新性地确立了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形成了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梳理了幼教师资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内涵与关系,分析了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本质特征,并以此对幼教师资供给中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体系进行了建构,丰富了幼教师资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多主体合作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运用结构性分析与建构的研究范式解决复杂性结构性问题,从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关系角度进行幼教师资供给侧优化创新,具有一定方法论意义上的创新。

【注释】

[1]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2.

[2]沙莉,庞丽娟,刘小蕊.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3 9.

[3]裘指挥,刘焱.国外学前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06):1 4.

[4]出自教育部官网《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虞永平.学前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与本科教育改革[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03):26-28.

[6]解艳华.教师教育亟须进行“供给侧改革”[N].人民政协报,2016-09-28(009).

[7]卢晓东.范式陷阱与制约创造性[J].博览群书,2012(02):05.

[8]戴伟芬.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第三空间研究[J].教育研究,2014(07):94 100.

[9]X低效率是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1966年最早提出的,指“经济单位(企业和家庭)由于内部摩擦等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获利机会的一种状态”。

[10]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1(01):50-55.

[11]朱旭东.论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J].教育学报,2005(02):76-81.

[12]程英.海峡两岸学前教师教育的问题、挑战与应对——第三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研讨会综述[J].教育探究,2013(06):1-6.

[13]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03):20-24.

[14]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15]黄小丽,任仕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2(06):57-60.

[16]林菊.我国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文本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7]曾国.略论新时期高师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中国高教研究,2004(04):83-84.

[18]赵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08):22-27.

[19]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0]周钧,唐义燕,龚爱芋.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04):44-50.

[21]张锋利.学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现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60-162.

[22]丁向颖.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困难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3]赵国金.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伙伴合作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4]柳海民,史宁中.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基本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72-77.

[25]程英.海峡两岸学前教师教育的问题、挑战与应对——第三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研讨会综述[J].教育探究,2013(06):1-6.

[26]刘天娥,海鹰.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向[J].教育评论,2016(10):117 120.

[27]桂林.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8]赵昌木.山东省教师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97-101.

[29]李鹰,魏艳.教师专业化与山东省师范教育结构调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56-59.

[30]王秀亮.山东教师教育三十年综述[J].淄博师专学报,2008(04).

[31]向海英.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9(04):82-90.

[32]李中国,辛丽春,赵家春.G-U-S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实践探索——以山东省教师教育改革为例[J].教育研究,2013,34(12):144-148.

[33]山平.山东省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及原因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46-52.

[34]NAEYC.2010 NAEYC Standards for Initial& Advanced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Programs[DB/OL].https://www.naeyc.org/sites/default/files/globally-shared/downloads/PDFs/our-work/higher-ed/NAEYC-Professional-Preparation-Standards.pdf,2010-09/2019-04-18.

[35]陈昭昭.美国幼儿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6]CDWC.Guidance to the Standards for the Award of Early Years Professional Status[DB/OL].https://core.ac.uk/reader/4158245,2008-09/2019-04-18.

[37]王邦勇.英国早期专业教师认证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2(02):79-81.

[38]Papay,J.P.,West,M.R.,Fullerton,J.B.,&Kane,T.J.(2012).Does an urban teacher residency increase student achievement?Early Evidence from Boston.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34(4),413-434.

[39]霍力岩,高宏钰,姜珊珊.导师制在美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5(02):42-49.

[40]宋红娟.英国“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05):56 58.

[4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6-99.

[42]覃丽君.德国教师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3]万由令,王蕾.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的实践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23):112-114.

[44]何茜,尹静雯.日本实践取向教师培养的经验及启示——基于日本《教职实践演习方案》的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7,4(2):89-94.

[45]严芬.美国教师教育认证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6]洪秀敏.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Z2):6 11.

[47]何京玉.日本幼儿教师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5(12):28 32.

[48]李中国.教师队伍建设中省级统筹的缺失与完善[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Z2):40-44.

[49]柳国梁.学前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4):105-110.

[50]刘益春,李广,高夯.“U G 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3(01):61-64.

[51]谢桂新.U-K共生性合作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5(04):109-113.

[52]袁丽,石中英,朱旭东.U-S合作伙伴关系“三级协同多维度”体系的构建与反思——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5(12):37-52.

[53]王嘉毅,程岭.“U-S”合作及其多元化模式建构——兼述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学术研讨会[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39 43.

[54]方小娟.合力是如何产生的?[D].华东师范大学,2015.

[55]杨朝晖.“U-S”伙伴合作关系问题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78-82.

[56]蒋达勇.困厄与突围:转型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建议[J].高教论坛,2009(03):42-45.

[57]张翔,张学敏.教师教育U-S共生性合作的发生机制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01):29-34.

[58]陈振华,程家福.论U-S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04):54-59.

[59]戴伟芬.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第三空间研究[J].教育研究,2014(07):94-100.

[60]刘庆昌.教育工学——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和理论探索[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7 27.

[61]秦金亮,等.全实践进行时——反思性幼儿教育实践者的专业养成[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1:3 8.

[62]张晓莉.美国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体制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3]李梦梦.美国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64]唐彰新.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5]程茹.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66]赵国金.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伙伴合作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7]Mcinerney,D.M.E.,& Van Etten,S.E.(2003).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R].Research on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68]谌启标.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基于合作伙伴的教师教育改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58-162.

[69]黄媛媛.加拿大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4.

[70]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1(05):52 58.

[71]文萍.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看优质幼教师资培养[N].广西日报,2016-02-19(010).

[72]庞丽娟,张丽敏,肖英娥.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3):31-36.

[73]李敏谊,程旭.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供给的困境与突围——基于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后的数据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65-69.

[74]杨莉君,李雨姝.湖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师资保障体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09):56-66.

[75]彭世华,皮军功.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控[J].学前教育研究,2006(02):17-22.

[76]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报告2013[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61,213-214.

[77]庞丽娟,杨小敏.关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0):12-16.

[78]张国霖.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问题[J].基础教育,2016,13(01):1.

[79]李晗,刘洋.七方面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J].经济,2016(08):66-68.

[80]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下)[J].教书育人,2016(25):4-6.

[81]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01):123-127.

[82]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71-76.

[83]申培轩,陈世俊.论高等教育供给及其影响因素[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89-92.

[84]乔春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财务视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1 2.

[85]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15-19.

[86]肖海燕.高等教育供给:利益相关者互动、利益诉求与制度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15):5-8.

[87]张世义.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88]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5.

[89]刁力.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学前本科教育实习基地共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6.

[90]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4):1.

[91]朱永新.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几点看法[J].中国教师,2016(20):17-20.

[92]宋萑.构建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新三驾马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4):42-43.

[93]赵明仁.新时代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内涵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4):32-34.

[94]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4):38-39.

[95]袁桂林.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制度保障和体制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4):30-32.

[96]李剑萍.振兴地方高师院校,增强乡村优质师资供给[J].教育研究,2019,40(03):22-25.

[97]陈允波.农村教师供给政策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