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以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则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为指导,以供求关系为基础进行供求问题分析和关系建构,运用系统与结构的视角分析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和组织创新优化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机制。这一方法论很好地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以及现象与本质、系统与结构间的辩证统一,其核心观点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一脉相承,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有现实指导价值。
1.以供需关系为基础进行供需问题分析和关系建构
供给和需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中涉及的一对基础性概念,两者的关系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分析的起点,也将贯穿问题解决的始末。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总是表现为一种矛盾运动,在某一水平上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这种平衡有低水平的平衡,也有高水平的平衡。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供求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提升的过程。在这一矛盾运动中,供需互为驱动,需求是目标、方向,供给是动力、根本。随着需求的不断提升,有效需求推动着供给的发展,实现了有效供给,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有效需求。坚持供需问题分析方法,就是要求把握好供需两者的关系,才能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两者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成因,建构更高水平平衡的关系。脱离需求谈供给难以找到供给的坐标,解决供给问题也要看需求的有效性,需要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同样也应当坚持这种方法,从发现问题,到问题的分析,再到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新体制的建构,都应当始终基于幼教师资的供需关系。考虑幼教师资供需实际,确立供需一体的原则(供给主体同时也是需求主体),以准确把握在幼教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平上的师资有效需求的特征,从而为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提供条件。
2.运用系统与结构的视角分析有效供给实现中的结构性问题
实现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也是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核心。无效供给、低端供给大量存在,表明供给体系的有效性不足,反映出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运用系统与结构的视角对供给侧的主体和要素等结构进行分析,探寻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优化供给结构,重新定位供给主体的功能,使各种资源要素产生最优的配置效率,从而实现有效供给。幼教师资供给侧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多种层次的结构组成,其微观结构主要是由人才培养所需的教育资源要素构成,主要有方案要素和条件要素。方案要素包括人才供给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结构、课程结构、培养模式结构等;条件要素包含实验实训条件结构、师资结构等,院校内部资源要素配置水平决定着师资供给的过程质量。宏观结构包括幼教师资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等,主要反映的是区域整体教育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能反映出供给体系中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它主要决定着师资供给的规模、结构质量和类别结构。只有完整系统地分析幼教师资供给体系中不同层面的结构,才能发现问题的表象,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助于运用系统与结构的视角和方法去找寻问题解决方案。
3.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和组织创新优化幼教师资供给体制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制度的改革,而不是政府调结构。[114]供给侧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结构性的,即涉及供给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在资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依靠制度因素与组织创新能力。围绕资源配置展开的制度供给和组织创新成为优化供给体制机制、实现有效供给的途径和动力。教育具有不同于经济的属性和规律,幼教师资供给改革也不同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但是教育资源作为稀缺资源依然存在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即存在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在发挥政府主导的同时也可以引进市场调节手段。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和组织创新,建立新型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和供需主体关系,即幼教师资供给体系的制度架构,从根源上激发供给的内生活力,有利于健全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方式,解决好幼教师资供给的结构性问题,以实现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目标。由此可以说,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立足根本、着眼长远,依靠创新驱动,对幼教师资供给的体制机制进行根源性和系统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