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相继颁布了各项意见和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统一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又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这些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使普通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但相对普通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摸索或停滞状态,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严重。近年来,聋人团伙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和特殊教育关注的焦点,在校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棘手问题。

孟万金教授在《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到充分开发生命的内在潜能,如体验力、沉浸力、共情力、接纳力、生长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由于听力和言语上的障碍,聋生在认知上存在直观性特点,他们不能很好觉察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状态(体验力差),很难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共情力差),容易形成聋人小团伙(接纳力差),很难长时间从某事或某物中获得愉悦感(沉浸力差),他们容易出现焦虑、猜疑、盲目乐观、迷茫心理,做出一些不当行为,比如离家出走、偷盗等(生长力差)。同时,初中阶段聋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体验丰富但波动大,面临着诸多的成长问题,如体形烦恼、两性问题、交往问题、学习困难及青春期烦恼、家庭烦恼、对外界充满好奇而离家出走等。因此,在聋校初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铜仁市乃至贵州省聋校生命教育开展面临以下难题:第一,生命教育无明确、清晰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缺乏依据;第二,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下,生命教育停留在说教层面,缺乏个性体验,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学到的多是不能直接与其生命经验发生联系的知识,这些知识很难对他们的行为改变产生影响;第三,学校课程资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单一、陈旧、与时代脱节,可借鉴的成熟的生命教育教材局限于普校教材,对聋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不明,因此亟待开发一套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聋生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并根据教材进行生命教育的学科教学;第四,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与实施生命教育课程要求具备的素养存在着差距,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基于以上现状,聋生的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评价应该有别于普校,同时教师也应更新教育观念和提升教学能力来满足聋校生命教育需求。因此,我们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初中阶段聋生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