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缘起
(一)低龄聋童的困难
人的心理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儿童期的心理需要主要是物质需要方面,这段时期需要家长适当的引导,聋孩子也一样,对各种需要不满足是共同的特点。聋童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聋童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母亲。聋童由于有听力语言障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感情的交流与表达,在心理需要上,聋童希望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一些家长可能会忽视这点,这对聋童的心理需要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些聋童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等表现,可能与情感交流的缺乏有关。
一个聋童如果相对同龄听童表现较多的幼稚情绪反应,停留在较早的发展阶段,情绪发展较身体与智力的发展落后,则情绪发展障碍就会表现出来。这些聋童的行为表现有:缄默、孤独、胆怯、畏缩、恐惧等。聋童的视觉补偿在捕捉信息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儿童的表现往往是异常的安静和缄默的状态,常常令人觉得他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由于他需要专注地聆听和用神观察,可能更容易较其他正常儿童感到疲劳,更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如果外部环境对聋童的这些困难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而使他因此受责备,久而久之,会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挫折,情绪低落,感到不被环境接纳,而产生冷漠、退缩、自卑、孤僻等情绪发展障碍,有的聋童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儿童期的交往行为是成人期人际交往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为群体性和合作性。听力语言障碍会妨碍聋童的社会交往,长期听力障碍使儿童的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表现为明显的社会交往困难,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很可能因为耳聋而成为被他人欺负的对象,由此产生自我形象低落、社交表现不成熟。这样会同普通儿童进一步疏远,产生内心的自卑感,缺少自信心,情绪不稳,遇到挫折容易发脾气、爱冲动,这种行为特征可以一直持续到较大的年龄。
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全日制寄宿学校,上学期间低龄儿童与父母分离。同时,在校80%以上聋童的父母长年在外为生计奔波,一年才偶尔回家一两次,以至于亲子之间亲情疏远。在聋童初级社会化的过程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家庭这一初级群体,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亲子之间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互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是在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中进行。由于低龄聋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因此亲子关系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疏远。在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前提下,低龄聋童的父母用责骂、控制的粗暴、冷漠或者溺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势必会对小孩的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有些小孩甚至对父母产生反抗心理,这些更不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和聋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案例一
琪琪,女,10岁,其父母均在深圳打工,父亲在深圳开出租车。琪琪一直跟着爷爷和奶奶生活。
琪琪父母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经常吵架。
在一次一次剧烈的争吵后,这对夫妇由深圳回到老家商量离婚事宜。
在双方家长以及邻居都为这对年轻夫妻调解和着急的时候,琪琪反而对这件事情无动于衷,就好像眼前大吵大闹的两个人不是他的爸爸妈妈。
有人问正在玩耍中的琪琪:“琪琪,你爸妈要离婚了,你怎么办?”
琪琪并没有停止游戏,只是答道:“离呗!”
“那你跟谁过?”
琪琪大嚷道:“我和我阿公阿婆过!”
像琪琪这样的家庭在铜仁市不算少数。很多年轻的夫妻外出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并不能生活在一起。这些聚少离多的夫妻之间感情疏离,这本身就是困扰他们家庭的一个问题。再加上社会转型期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在农村已经是一个常见现象。这些都给低龄聋童的生存增加了新的难题。
(二)已有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于低龄聋童生存环境和家庭教育情况方面的调查研究。
(三)尚未解决的问题
低龄聋童社会性心理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未见详细的报道。因此,本研究在戏剧角色扮演游戏教学培养聋童同伴交往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