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现状综述
(一)低龄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综述
1.关于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理论
(1)强化理论
以克劳尔(G.L.Clore)和拜恩(D.Byrne)于1974年提出的强化—情感模式为代表。它以条件反射作用原理为基础,认为当互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为互动主体带来积极、愉快的感情体验相伴出现时,易于导致互动人际关系吸引。
奖赏或惩罚的增—减理论(gain-loss theory),实为强化理论的一个特例,由E.阿伦森和D.E.林德于1965年提出,认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互动对象对互动的主题的称赞的增值或批评的减值易于导致互动主体对互动对象的喜爱(吸引);互动对象对互动主体的赞赏的减值或批评的增值,则导致互动主体对互动对象的疏远或厌恶。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师教学与聋童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关注聋童,多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对待聋童;同时要经常奖励或者鼓励聋童积极应用同伴交往中的各种良好品质,以培养聋童同伴交往过程中的自信心、自控力以及学会如何表达文明交往信号。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个体是人际关系网中的一个节点。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者安全的心理反应,这会极大地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不安感引起的焦虑其本质来源于人际关系,它往往不利于人的自尊的形成。与焦虑相反,安全是一种自信、乐观的情绪状态,它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建立。这样的一种理论把精神分析的中心由内部透向了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认为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独特模式是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可通过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人的心理和人格特征,积极地改变和创建一个建设性、更合理的人际环境来发展人格。
(3)生态系统发展观
生态系统发展观是心理学领域生态观与系统观逐渐融合而形成关于个体发展的发展观。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多个层次水平或整体水平的组织中系统发展变化的结果,比如聋童处于学校传媒、家庭、同伴群体、亲友等各种不同的系统之中,强调系统内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问动态关系的发展意义,一个环节的变化必将带来整个系统的变化。
2.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同伴交往是聋童社会性行为的主要内容,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聋童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和受欢迎程度,是聋童进一步社会化质量的一个预测指标。
以听障儿童(聋生)同伴交往在为主题在知网上搜索检索到17篇文章。这些论文显示关于聋童同伴交往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三大块:聋童同伴关系特点研究、在融合教育环境下聋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影响聋童同伴关系因素的研究。聋童同伴关系特点研究有黄艳华的《听障儿童人际信任与个性特点的关系及其与正常儿童的比较研究》,贺荟中、左娟娟的《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研究》;在融合教育环境下聋童同伴关系的研究有许小燕的《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同伴关系研究——以江苏省如皋市为例》,鞠雅坤的《小学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班级同伴交往的个案研究》,任加艳、张新立的《融合教育环境中听觉障碍幼儿同伴关系现状及其改善策略》,亢飞飞的《听障学生随班就读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叙事研究——以A某为例》,这些研究主要为聋童在普校随班就读提供教育指导;影响聋童同伴关系因素的研究有高慧的《听障儿童同伴交往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马珍珍的《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上研究显示聋童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同伴关系是聋童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成为聋童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自信心与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
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是相信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的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能促使儿童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乐于与人交往,
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一个儿童如果缺乏自信心,常常怯于表达,羞于交往,遇事畏缩不前,害怕困难,不敢尝试。王焕霞、陈万平指出自信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儿童与同伴间的正常交往及对事物、周围环境的一定认识,并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从以上研究看出,自信心在儿童同伴交往中主要表现为交往时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放松性。主动性是发起一次有目的的交往活动的首要品质。而放松性就是交往开始后,衡量一个交往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儿童在同伴交往时是否被同伴认同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自信心较低的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被忽视地位,他们羞于在人前表现自己,很难引起别人注意,从而被人忽视。
(2)自控力和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
自控力也称自我控制的能力,它是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研究指出儿童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施加管理和控制,使自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朱智贤指出儿童自控力是在无外界监督下,抑制冲动,忍受挫折,抵制诱惑,遵守规则,学习时不分心,为了将来而牺牲当前利益的一种能力和行为,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的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十分重要,对社会适应性有很强的预示作用,而且研究也发现自我控制的个体差异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能力和与同伴的相互作用。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人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极为重要,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同伴交往能力较强的儿童一般是受欢迎的儿童。他们和同伴交往时,一般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冲动情绪,能够避免一些冲动行为譬如打人、告状、骂人等。他们会采取温和的处理方式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让关系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自控力比较差的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很容易被拒绝,而不被其同伴接受,他们往往是一个群体中的“问题小孩”,他们调皮、捣蛋,为很多人所不喜欢。
(3)亲社会性和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研究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些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交往时维系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等在《儿童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同伴关系良好,人际信任度较高,亲社会行为也较多;同伴关系不良,人际信任度通常较低,亲社会行为也少。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其很好的预测指标。那些与同伴交往时,分享、合作度低或者很少关心、谦让别人的儿童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儿童可能在同伴群体中既不默默无闻,但也不受大多数儿童喜欢。
(二)戏剧扮演游戏的研究综述
1.戏剧角色扮演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研究
在模拟的小社会中,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演习交往技能,控制自己情绪,体验他人感情。
在模拟社会性角色扮演中,儿童使自己处于他人的地位,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成人社会各类社会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从而理解成人世界,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习并遵守社会生活规则,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会技能。儿童社会性角色扮演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儿童通过此类活动学习社会文化,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方式。角色扮演游戏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直观、灵活、积极的教育平台和切实可行的有利途径,在不经意中,儿童体验到了有同伴的快乐及与同伴相处的乐趣,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向同伴学习。
同时也有研究探讨了学校环境下儿童进行表演游戏的时候,教师如何进行指导。陈慧敏指出教师在指导儿童游戏时应考虑儿童游戏的基本过程,灵活指导,尊重儿童游戏的实际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儿童拥有自主权利:对戏剧内容的理解和表演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听从教师安排。
2.戏剧角色扮演游戏的理论基础
从定义上看喜剧角色扮演游戏兼备了戏剧和游戏二者的特点。因此它的理论基础从戏剧和游戏两个方面论述。
(1)戏剧理论基础
在戏剧理论方面有两种基本观点,他们分别是模仿学说和冲突学说。在主张戏剧的模仿学说方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论述道,戏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是典型的戏剧的模仿本质。它主张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的学说。黑格尔则认为戏剧的动作在本质上须是引起冲突的。戏剧的动作并不限于某一既定目的不经干扰就达到的简单实现,而是要涉及情境、情欲和人物性格的冲突,因而导致动作和反动作,而这些动作和反动作又必然导致斗争和分势的调解。这是典型的戏剧冲突说。
以上两个观点虽有差异,但他们都探讨了戏剧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戏剧所关注的是现实生活关注的东西或经历的事情,比如生存、善、丑、软弱、人际关系等。儿童的戏剧在本质也在于儿童对自己生活的反应和反思。虽然在孩子们自己的戏剧中可能扮演的对象和成年人是有差异的,他们表演的可能往往是些小动物,但戏剧所反映出来的主题总是友谊、美丽、勇气、希望或是恐惧、害怕等。而这些也正是这一年龄时期所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他们已有生活或即将面临的生活模仿,在冲突中儿童学会了解决问题,体验情感,且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成长。
(2)游戏理论
较早期的游戏理论是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论”,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练习活动。精神分析认为游戏让儿童实现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控制创伤体验。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则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课题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源于不能满足的愿望,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贝特森的预习交际理论则强调游戏活动的开展是以交际为基础,同时也是儿童获得认知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手段。桑戴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行为规范并内化行为规则。彼得·史密斯等认为在儿童一起游戏、交往的时候,他们会形成选择玩伴和朋友的初步标准。随着儿童之间交往的深入,最初的友谊也就形成了。
从上述的游戏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游戏是合适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也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的方式。对游戏认识的不断加深,直接影响我们对儿童的理解以及我们的教育实践。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内心和同伴之间的冲突。与此同时,他的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更好更快地得到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因此,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游戏对儿童的重要作用,利用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
同时,也有很多临床方面的心理学家提出关于游戏治疗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标准,这使得游戏治疗成为儿童行为纠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这其中包括阿德勒的游戏治疗,它以个体心理学观为理论依据,目的使儿童对自己的生活风格有个整体上的认识,然后打破偏见,从而建立合理、积极应付问题的行为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托的个人中心游戏治疗则让儿童能在一个经过设计、有隐私、自由的环境中,与一个具有接纳、真诚等特质的治疗者通过玩具来互动,来解决困扰儿童的问题,使其能够接纳自己和主动发展自己。而认知行为游戏疗法是以认知行为理论基础,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相结合来识别、检验和改变不良认识。
虽然各种游戏治疗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存在差异,但是归根结底是对儿童不适应行为的纠正。本研究中,用来培养低龄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戏剧扮演游戏虽然并不把其定义为一种游戏治疗,而是将其看作是对低龄儿童一种促其成长的常规教育方法,但这个方法的操作可以借鉴游戏治疗的各种理论和具体操作过程。
3.戏剧角色扮演游戏对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
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示和增强。孩子们更大方了,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了,也能战胜自己,克服胆怯的心理,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争先恐后,不怕困难,积极主动。这有力地说明,运用童话剧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有效的、显著的。高晓红、吴燕飞在研究中指出游戏表演可以增加儿童的自主性。钱国俊、刘敏指出应用儿童剧使儿童在集体生活中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学会尊重别人,关心他人,学习各种社会交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