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国家十一·五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学校推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可行的方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积极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运动,它以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为基石,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应运而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运动,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它深深扎根于已有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土壤之中。以下,便探讨一下和本文研究自我觉察能力相关的一些理论和已有成果。
存在主义给积极心理学以重要启发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认识自我必须运用非理性的内心体验,内在的直观。积极心理学家因此找到了一个重要突破口:探索内部,从经验开始。关注自我的存在,采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理解和正视自我的处境,重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关心自我的潜能和发展[4]。从这来看,自我觉察是认识自己的前提,而认识本真的自己又是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实现幸福生活的前提。作为个体的学生没有把评价的目光从外界转向关注内部,那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关注自我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是开展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端。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都赞同一种积极的人性观,它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是自主的、能进行自我选择的。人生来就具有自我实现成长的倾向;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取向,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5]。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洞察程度是儿童状况评估系统必不可缺的成分因素,它可以预测儿童未来的行为。这些就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可信的,它不但是一种能发现积极品质的途径,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力量,是通往人生幸福的必备条件。因此,引发学生对自我内部的探索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完整和优秀,这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假设没有自我内部觉察和探索过程,那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的德育就没有实质的区别了。
2.实践依据
教师在教学和与聋生接触的过程中所遇的一些实际问题。我觉得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就是自我发现、自我发掘的学习。这种自我发现、发掘的学习,即个人从经验中挖掘并吸取真理,是无法与他人进行直接交流的。当我试着去教,结果却是令人害怕的。因为有的时候教得很成功,却只有一点点作用。因此,对怎样上好心理健康课,我有了新的认识——少一些说教,让学生自己去自我发现,体验自己的直接经验,是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