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表达—调节”的聋生情绪课直观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与健听学生相比,聋生情绪控制的发展过程既遵循普遍规律又具有特殊性。因此,设计聋生情绪控制教育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化原则
情绪具有复杂性,包括情绪理解、情绪体验、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提高聋生情绪控制能力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趣味性原则
首先,学生是聋生的第一身份。学生往往对于功利目的强的课堂具有排斥心理,而热衷于游戏、互动等教学形式且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其次,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兴趣较健听学生贫乏,缺失课堂参与热情,因此通过增强趣味性来调动聋生的积极性十分必要。最后,聋生的注意力保持能力较弱,无意注意优于有意注意。游戏互动环节的设置,是吸引聋生注意的有效方式。
3.体验性原则
在情景创设的情绪体验情景中,把聋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生活片段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直接体验我们教学的目标情绪。
4.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聋生认知的直观性特点,我们可以在情绪教育中以直接直观如创情景剧角色扮演,间接直观如挂图、模型、板画、幻灯、电影、微课、录像等形式和语言文字的直观三种方式逼真的描绘来激发起聋生的对情绪的感性认知,获得生动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情绪命名,形成情绪概念,促使聋生对情绪进行认识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为合理地管理情绪打好基础。
(一)“理解—表达—调节”的聋生情绪课直观教学的内容及教育措施
本研究以聋生情绪教育课作为教育干预的媒介,因此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内容相契合的教育干预方法与流程是保证聋生情绪控制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
1.教学内容
根据聋生情绪发展理论得知,情绪控制能力不足是聋生情绪问题的集中体现,并以冲动行为易发为典型表现。而聋生情绪理解不准确、敌意化理解他人行为意图、缺乏行为后果意识、情绪宣泄方式不当则是引发聋生冲动行为的主要原因。因此,“理解—表达—调节”情绪的直观教学的内容应以此为切入点,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并遵循以上课程设计原则,设置理解:增强对基本情绪的认知、正确理解情绪中他人意图、构建行为后果意识;表达: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状态;调节:掌握情绪调节方法、整体梳理三个部分,分设十个主题。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表2-1 聋生直观化情绪课内容安排

2.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确认识、理解情绪
帮助聋生认识情绪是聋生情绪管理教育的第一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使用描述性的语句对经历过的各种情绪命名,让学生学会用描述性的语句来认识情绪产生的原因、内心感受及该情绪独有的外部特征即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这点很关键,这给学生一个重要启示:情绪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它是具体的,而且可以被捕捉到的。同时,学生还需了解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以及在这个环境中因为该情绪发生可能会出现哪些行为即情绪的表达方式,这样就让学生对该情绪有个全面的认识。
怎样衡量和检验聋生是否认识和掌握了某种具体的情绪呢?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分析情绪事件全过程即what(情绪体验)、why(引发该情绪体验的事件)、do(情绪表达)和result(情绪表达的后果),来说明他们认识和掌握了某种情绪,用“What、why、do、result”建立一个适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情绪认识公式。情绪辨识是一种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反复应用这个公式,在具体场景下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生气”是聋生最常经历的一种情绪。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帮助聋生认识生气的情绪的身体反应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生气”时的身体变化。例如生气的时候,身体有哪些反应:脸变红,眉头紧皱,撅起嘴巴,拳头紧握,浑身往外冒热气、有出汗的感觉,紧咬牙关,手语动作越来越快,身体僵硬。由于聋生接受信息途径有限,因为怀疑或者猜忌而引发生气情绪体验在聋校很普遍,当然引起聋生“生气”体验的原因还有很多,如老师的一句批评、被同学背后说坏话、被孤立,都会使他们愤怒。教师要做的事是去捕捉这些生活场景或者课堂上创设出场景引发学生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认识和分析该情绪。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出这样的生活场景:小丽和小美手语说说笑笑,还不时朝着我看过来,我怀疑她们在取笑我(why),我非常愤怒(What),跑过去和两个女孩争吵起来(do),因为吵架我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result)。
◆第二步:自然表达情绪
所有情绪都是珍贵的。以生气为例,很多老师认为生气是消极的,是具有破坏力量的一种情绪,不允许学生生气,否定学生的生气情绪体验。较之于普通学生,因无法用口语表达愤怒情绪,聋生在表现生气时,可能会出现更夸张的一些肢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因此他们在生气时可能就会更受到老师的批评。这不但不能消除生气这种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和消极的人际关系,不利于聋生身心健康。既然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教师的任务就是不要堵住学生的情感宣泄的出口,让他们知道自己正经历的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没有必要隐藏,让学生能够自然流露自己的情绪,畅谈自己的感受,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二步。
学生吵架、拒绝和老师沟通交流在聋校很普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老师没有肯定学生经历的情绪,学生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的出口。如果情绪没有在当下的环境释放,会积聚起来成为一种具有破坏力的能量。这种能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外攻型”主要表现为攻击别人,如打人、骂人、破坏公共或者他人财物、传播流言等。另一种是“内攻型”,学生的情绪没有得到自然表达,他会紧闭自我或者焦虑敏感。因此,自然情绪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管理情绪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创设一种平等、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把内心所经历的复杂情绪用语言表达,自然流露,很多负面情绪的力量在自然流露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减弱从而不具备破坏力量。要做到这点,老师需要肯定和接纳学生经历的任何情绪,帮助他们体会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情绪,从而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六年级学生程某,男,14岁,因和同学吵架被老师批评后拒绝和老师沟通被班主任带到心理咨询室,他进门没有和我打招呼,还没等我喊他落座就自己坐在了椅子上,翘起了脚,在椅子上不停地晃动起来。他班主任向我叙述他的情况时,他眼睛瞟了一眼心理咨询老师。他班主任走后,心理咨询老师向他问候,他眼睛瞟了又一下她,没做声。很明显,他拒绝交流。他正被某种情绪困扰着。因此,这个时候,心理咨询老师要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让学生表达此刻的感受。
“我感觉到你有些愤怒,是吗?”他看了看老师,点点头。
“能说说为什么吗?”
“两个人打架,老师就批评我!”
“喔,好像有点不公平,确实让人生气,你能说说现在的感受吗?”
“有点烦,感觉喘不上气,想乱扔东西、想打人。”(注:鉴于聋生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处咨询师提供选项让程某选择)
“嗯,很好!我感受到了你的生气。你愿意说说你为什么和同学打架吗?”
“他说我偷他东西,我没有偷,就生气打他。”
……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非常安全、接纳的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他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三步:合理管理情绪
聋生易冲动,情感和行为极易偏激。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的情绪很富有冲动性,常会因一点小事就忍不住发脾气,与人起争执,情绪表达形式单一。
因此,在学生能够充分觉察自己情绪的体验和认识情绪表达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以及在多样的表达方式中能甄别出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表达是聋生进行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以“生气”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当人生气时候,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打砸财物;握紧拳头、锤头、跺脚;打架;大声吼叫;哭;骂人;不理别人,躲在角落里;看书或者学习,分散注意力;和当事人交流,缓解矛盾;和朋友或长辈倾诉。在以上列出的十种生气的表达方式都能够让个体愤怒情绪得到发泄,然而“打砸财物”“骂人”“握紧拳头、锤头、跺脚”“打架”这几种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更深的矛盾。因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众多表达方式中能够甄别合理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把“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违法违规”作为一个合理情绪表达的标准,让学生意识到,虽然人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具有破坏性的情绪表达是不可取的,采取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既能舒缓情绪体验带来的压力,又能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一些正面情绪,假如表达不当,它也会给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聋生中可能很容易出现这种场景,一个学生在某个考试或者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通过脸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出太过强烈的兴奋情绪,这种强烈的情绪表达会影响到其他同学,有些同学会难过、有些同学会嫉妒、有些同学会倍感失落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明白正面情绪也需要适度表达,也需要进行合理管理。
充分的体验、准确辨识情绪状态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表达情绪是一种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种能力,从而培养聋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育过程,教师不但要认同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要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并分辨自己的情绪状态,通过合理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聋生情绪管理能力,为其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3.教学环节
第一,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PPT动画、图片展示等环节,用情景表演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创设情绪体验情境,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直观进行情绪体验,导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技能形成。技能形成是每一个主题的核心环节,目的在于将课题的重难点传递给聋生。通过情景表演、资料分析、课堂游戏、案例展示、小组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情绪核心内容的理解与体验,引发思考。
第三,导行。这个环节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导行即将学习得来的方法和技能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聋生将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加深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实践方法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心理健康课导行的目的。
第四,课堂小结。此环节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开展。概括每一主题的核心内容,帮助聋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巩固方法技能。
4.教学方法
指根据聋生认知的直观性特点,我们在情绪教育中以直接直观如创情景剧角色扮演,间接直观如挂图、模型、板画、幻灯、电影、微课、录像等形式和语言文字的直观三种方式逼真的描绘来激发起聋生的对情绪的感性认知,获得生动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情绪命名,形成情绪概念,促使聋生对情绪进行认识和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为合理地管理情绪打好基础。
(二)“理解—表达—调节”的聋生情绪课直观教学的实施
1.“理解—表达—调节”的聋生情绪课直观教学实施的基本情况
此课程实施地点为沈阳市某聋校,开展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持续十八个星期。课时设置在每周的两课,每节课40分钟。实施者为课题负责人罗小玲,教育对象为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初中阶段。首先,教育对象在入学前经过专业的诊断,均为听力障碍儿童,听觉感受能力丧失或者在佩戴助听器后产生薄弱的感受能力。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通过声音感知和分析信息内容,以及辨别、储存声音信息等能力,且智力水平正常。其次,教育对象的视觉感受能力正常,在课堂中能够通过视觉接收教育者传达的影像、图片、文字等直观信息。此外,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教育对象能够与父母、教师、同学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可以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并且,教育对象对待陌生人较为热情,但是在建立深刻联系方面缺乏主动性,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建立师生信任关系尤为重要。
2.“理解—表达—调节”的聋生情绪课直观教学实施的具体流程
将聋生情绪控制教育课的内容按照设置的教学环节,并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以《嫉妒》第一次课和第二次课为例子,具体流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