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果分析

六、结果分析

(一)戏剧角色扮演游戏教学对低龄聋童同伴交往自信心影响的分析

1.18名被试者的测量结果

表3-2 低龄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自信心前测后测的行为频次表

从表3-2中可以看出,在引起关注、表达情感、引起关注、共同游戏、寻求帮助、发表意见这五个方面行为频率干预前高均于干预后,且在引起关注、寻求帮助存在显著差异,表达情感达到边缘性显著差异。

2.个案的研究

案例二

彤彤,女,9岁,父母常年在外,和外祖父母生活。彤彤是一个很乖巧、外表整洁干净的女孩,在人多的时候不爱说话,很安静。不爱主动和人打招呼,看见熟悉的人甚至是聋校老师,她都常常低着头与之避开。在聋校有一个固定的好朋友,平时只和该小朋友玩耍。只有当该小朋友进入到别的聋童群体游戏时,彤彤才会参与到群体游戏中去,并且在游戏中彤彤几乎不会参与协商,且极少发表自己的意见,绝大多数时间会服从同伴的安排,在遭到拒绝以后,更容易退出游戏,表现出不知所措。

在彤彤家随访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奶奶对彤彤的不断叮咛,比如:你不要出去玩,把衣服弄脏了;你赶紧把老师留给你的作业写;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等。彤彤奶奶表示孩子交给自己,就必须对她负责,所以凡事要求严厉。

当然,很多老年人的这种干涉是希望教育出一个乖巧可爱的小孩,不负在外儿女的重托,但他们没意识到这种过度干涉本身就是对小孩心理的一种虐待。这种过度干涉和限制小孩的抚养方式是用老人的意愿不断代替小孩意愿的过程,小孩只有乖乖听话的份了。长此以往小孩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无法释放内心真正的感受,越来越被动,其潜意识里的自主能力发挥受到抑制。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无价值感、低劣感、羞愧感等。

对于像彤彤这样的低龄聋童在戏剧扮演游戏中,教师应给予更多的积极关注,鼓励其自我表现,增强他们在同伴交往中的自信心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在进行戏剧表演任务时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保护低龄聋童自信心的基础上,培养自信。

图3-1 彤彤同伴交往能力的自信心戏剧角色扮演游戏教学前后数据对比图

我们可以看出干预前彤彤是有意愿和同伴进行交往的,但由于害怕而没能进入游戏团体中。干预后同样的场景,虽然彤彤没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交往意愿,但她通过多次努力,终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从而成功地加入到了游戏中去,被同伴群体所接纳。

(二)戏剧角色扮演游戏教学对低龄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自制力影响的分析

1.18名被试者的测量结果

表3-3 低龄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自制力(攻击性行为)前后测的频次分布图比较

从表3-3中可以看出,低龄聋童在夸大、炫耀、语言攻击、动作攻击、抢夺五个方面和总计上均无显著差异;而在语言攻击、动作攻击、抢夺这三个方面行为频率后测小于前测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夸大、炫耀这两个方面后测得分反而高于前测。这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戏剧角色扮演游戏的教学之后聋童能够更大胆、更勇敢地表现自己导致的结果。

2.个案的研究

案例三

飞飞,男,7岁,其家境在当地算是富裕的。由于听障,家人对他极其疼爱。在学校里,飞飞基本上没有朋友。他话很多,好争辩,常常会出现对同伴的身体攻击,如经常喜欢抓女同学的头发、抢夺别人的玩具,爱向别人吐口水、扮鬼脸和进行言语上的攻击。由于他的这些行为,几乎每日都会有小朋友向老师告他的状。在这个班上现场提名好朋友的测验中,没有一个聋童将他视为自己的好朋友,他也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小孩,经常受到老师的斥责。

一天,飞飞的妈妈带着飞飞来到老师跟前对老师说:“老师,小孩他姑姑房子建成了,我们明天要去喝祝贺酒去,所以明天又不能去上学了。”妈妈身边的飞飞乐得直冲老师做鬼脸。

还有一次,晚上妈妈想和邻居玩玩扑克消磨时间,让飞飞一个人去隔壁的卧室去睡觉。飞飞不依,大吵大闹。妈妈没法,只能放下手中的牌和飞飞一起睡觉去了。

飞飞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和妈妈去市集。看到一些好吃的,就会偷偷地拿一些藏起来,而妈妈对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干涉。

在和笔者的交谈中,飞飞妈妈表示这些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孩子现在年纪还小,正是贪吃贪玩的时候,等长大了,自然会懂事、守规则。

飞飞妈妈有这样的想法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是相关的。时代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有些父母的思想并没有与时俱进,反而抱着固有教养模式来教育新生代。儿童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技巧,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它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对于像飞飞这样较调皮、任性的聋童在同伴中是处于被拒绝的地位的,因为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这些小孩出现如吐口水、抢夺玩具、打人的破坏性行为,使得多数同伴都不喜欢他们。在戏剧游戏中,教师应指导他们对规则进行认识和学习,使其了解和认识人际之间的积极的关系,学习尊敬别人,关心自己的同伴,提高其同伴交往时的自控力,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同伴关系,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图3-2 飞飞同伴交往能力的自制力戏剧角色扮演游戏教学前后数据对比图

不管是干预前还是干预后,飞飞都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戏剧扮演游戏可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与干预前不同的是,干预后的飞飞能够在老师的提醒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

(三)戏剧游戏对低龄聋童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的分析1.18名被试者的测量结果

表3-4 低龄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亲社会性(亲社会性性行为)前测、后测的频次分布图比较

表3-4显示在合作、帮助、关心、分享和总计方面后测均高于前测,且在合作、分享和总计方面差异显著,而帮助也达到了边缘显著水平;在谦让这方面的得分后测高于前测,且差异显著。

2.个案的研究

案例四

玲玲,女,9,岁在家的玲玲爱说话,但其情绪不是很稳定,很容易就会发脾气,不过,还是愿意与人交往,包括她的一些长辈和同伴朋友。在学校玲玲也是什么事情都按自己的脾气来,和同伴交往时候,一不如意就生气不理人了。

在一次家庭随访时候,笔者见到玲玲哭着跑回家。

妈妈看见大哭的玲玲赶紧跑过去抱着玲玲安抚说:“怎么啦?是谁欺负了我们家宝宝了?妈妈给你出气去!”

玲玲说:“是那个冰冰他把我推倒在地!”

妈妈立刻带着玲玲去责问冰冰(8岁)为什么要推冰冰,作势要打他,把冰冰吓得拔腿就跑。

回家后,妈妈教育玲玲说:“以后,谁打你,你就打他!不能让人欺负了。”

玲玲的妈妈代表一部分低龄儿童的抚养人。这些父母过度宠爱和放纵小孩,对小孩子有求必应,有时为了维护小孩的所谓利益甚至给他们灌输错误的思想和观念,譬如告诉孩子,凡事不能吃亏;如果有人打你一下,你就要还他十下等。在此种思想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养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他们的移情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地体验别人的感情,较少表现出对同伴的谦让、关心、合作和礼貌。不过这些聋童往往在群体中处于被一些聋童接受,被另一些聋童拒绝的地位。在本研究中所观察到的这个类型的几个聋童都是自身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他们经常能带一些具有吸引力的东西吸引伙伴。

干预方案:对于像玲玲这样的聋童在戏剧扮演游戏教学中,要让他们体验同伴们的情绪情感,有意识营造角色不一、能够制约其自我的人际交往环游戏场景,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让其初步学会关心、谦让、商量等与人交往的良好品质。

图3-3 玲玲同伴交往能力的亲社会性戏剧角色扮演游戏教学前后数据对比图

干预后玲玲亲社会性行为总体是增加的,这表明戏剧角色扮演游戏教学能够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