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一、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一)研究目的

1.对学生实施直观化情绪课,让情绪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在直观化的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直接情绪感受来完成学习,注重聋生的情绪调节技巧的直观训练,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学行为,促进聋生情绪能力的发展。

2.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突破已有的教学传统,自觉地开展利于聋生的直观教学,掌握直观教学技能,保障和推进我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研究的意义

开展聋生情绪课的教学是聋生情绪发展特殊性的要求。语言障碍使得聋生的情绪能力发展独具特点。很多情绪被聋生在生活中真实地经历过、鲜活地体验过,但是它没在聋生的语言系统中编码,因而不被理解,也就失去了情绪情感作为社交符号的意义[6]。这是聋生情绪能力发展的第一个特点,有些聋生能够感知自己当下的情绪体验,甚至他们自己可以辨别所经历的情绪体验的好坏,但是他们无法用语言去准确描述自己丰富的内心体验。这是聋生情绪能力发展的第二个特点。聋生情绪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情绪表达形式单一。例如“生气”这种情绪,很多时候他们通过与人发生争执甚至打架这种单一形式表达出来。针对聋生的情绪能力发展特点,以及聋生只能通过视觉通道了解世界的认知方式,教师需要创造一些直观情景,开展情绪教育。

从理论层面讲,本研究第一次创造性地将心理学中较为抽象的研究对象——“情绪”具体化,进行直观化的教学,解决以往聋生情绪教育遇到的难题,以此来促进聋生情绪能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有利于拓展青少年情绪发展理论,有利于丰富聋校教育理论,有利于聋生自我控制理论的发展。

从实践方面讲,在已有的研究中并没有针对聋生进行系统的直观化教学课程开发的研究,这些研究中的情绪教育方式主要借鉴于普通学校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不太符合聋生学习心理。本研究将通过在教学中以学生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他们的对“情绪”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对“情绪”知识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聋生管理工作和为教师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指导,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三)研究假设

1 假设的提出

在教育中开展符合聋生学习特点“理解-表达-调节”直观化情绪课教学能够促进高年级阶段聋生情绪能力的发展,能够培养其良好的情绪。

2 自变量分析

实施直观化情绪课。

具体措施是在实验班开设直观化情绪课,在行动教育中设计并实施符合聋生身心特点的“理解—表达—调节”情绪的直观教学。

3 因变量分析

促进高年级阶段聋生情绪能力发展。

具体情绪能力包括:能观察并认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珍视并表达情绪的能力,控制并调节情绪的能力。

(四)核心概念

聋生是指听力因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而受损的、聋校在读的残疾的学生,也叫听力障碍的学生,简称聋生。他们的特殊之处,就是由于他们听不见,说不了话,谈话的形式(方式)、习惯与一般人不同,自然形成手语群体,手语是他们沟通交流的语言。聋生主要依靠视觉获取信息,书面语言和图片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两种最重要的载体,聋生从中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体会到某些情绪和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又能影响他们随后的认知活动。

“理解—表达—调节”情绪课指情绪教学三部曲,即课堂上让聋生观察并认识情绪、珍视并表达情绪和控制并管理情绪。通过这教学三部曲促进聋生情绪能力的发展,情绪能力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情绪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直觉情绪体验、进入学生内在心理生命过程,获得不同情绪感受,站在不同角度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情绪,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表达情绪指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所有的情绪都有存在的理由,学会真诚感受自己的情绪,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调节情绪在课堂上教会孩子用恰当的方法控制负面情绪,为成功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对知识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过程。

聋生情绪课的直观教学是指根据聋生认知的直观性特点,将情绪以直接直观如创情景剧角色扮演,间接直观如挂图、模型、板画、幻灯、电影、微课、录像等形式和语言文字的直观三种方式逼真的描绘来激发起聋生对情绪的感性认知,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对情绪进行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