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 对自我态度的自我觉察(2017.11.01—2017.11.30)

(三)第三阶段 对自我态度的自我觉察(2017.11.01—2017.11.30)

1.发现及思考问题

在与学生的交谈,和一些对自我形象的调查中,我发现在这些聋生天真烂漫的笑颜背后掩藏的是对自身形像认知的模糊。在一次以“我”开始的造句活动中,以“我在操场上玩”“我有一个弟弟”“我的家在思南”“昨天,我买了一条裙”等事实的陈述性的句子为主,“我喜欢看电影”“我爱去三江公园玩”“我喜欢新衣服”“我讨厌吵架”等好恶倾向性的句子为辅。这两类句子构成了此次造句的全部内容。没有涉及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自我态度觉察的句子,如:“我很英俊”。在关于身体满意度的一个调查中,有70%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喜欢不喜欢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综上所述,我校聋哑青少年整体对自我态度的体验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是绝对的。也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他们有着丰富的自我态度体验,只是无法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无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通过一定的课堂手段,引导他们用手语或者书面语来表达对自我态度的觉察是有必要的。

2.活动设计

(1)观看《跳跳羊》。

(2)课堂谈感受。

(3)作业:观看《跳跳羊》。

(4)针对作业情况拓展自我体验。

3.进行实践

在初中三个年级依次播放了皮克斯经典的动画电影《跳跳羊的故事》。三个年级的学生都非常喜欢这种短小、极富趣味动画短片。教师在放映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即时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例如,当跳跳羊被剥去美丽的羊毛的时候:

教师:“跳跳羊怎么了?”

学生:它没有了毛,不漂亮了!

教师:它心情是怎么样?

学生:难过。

教师:你答得非常棒。跳跳羊没了毛,它觉得很伤心,你也会像跳跳羊一样难过吗?

学生:……

教师:你会因为一些不完美或者是缺点感到难过吗?

学生:是的,我是个聋人,弟弟常常欺负我,我听不见,我很难过!

教师:还有吗?

学生:我想和你一样张口说话,不想手语,不喜欢手语。

学生:不会作业,被老师打,我很难过,我哭了。

……

教师:大家回答得非常的好!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都会因为它而难过。

4.效果评价

在这个阶段,教师弱化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把课堂权利给了学生,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积极主动发言的人多了,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自我觉察的过程,也让教师有了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增进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5.再反思发现新问题

在《跳跳羊的故事》播放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对自我的态度进行觉察,与此同时,这也限制了学生对自我态度探索的广度。虽然,播放影像制品对聋生的自我态度觉察能力的培养有其局限性,但这种形式在聋生自我觉察能力培养的最初阶段是可取的。自我探索之旅是一个漫长之旅,对于聋生来说这条路就更长。在聋生有了一定的自我觉察能力之后,教师可以采取更广泛更多样的方式引导其自我觉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