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自身职业性质的反思与教师形象的定位

(三)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自身职业性质的反思与教师形象的定位

1.对人类灵魂工程师隐喻的思考——好奇探索者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看,人本身是存在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这和把看成机械、计算机和钢铁水泥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教师来讲,他们的任务就是怎样去发现和发掘学生身上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仍然未显现出来的善的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良好的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应该具有一个新的隐喻身份——好奇探索者。他们应该像一个充满好奇心孩子,把自己的学生作为瑰宝去探索,用充满惊喜的眼神积极关注自己的学生。

2.对蜡烛隐喻的思考——成长的树木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不应该是燃烧的蜡烛,成全了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相反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应该是先成长自己,再去帮助学生自我成长。教师作为一份职业,首先它为教师生存提供了一份保障,满足了教师的某些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其次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为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求知需要,要求教师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再次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可以获得爱与归属感和被尊敬感,他也可能一定程度经历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如被学生认可时、评比职称等。上述三个方面无不体现教师虽然是一份单纯的工作,但是它能促使教师本人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蜡烛论这一以牺牲为价值向导的隐喻不符合现在的教师形象,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应该是一个逐渐成长的树木,一方面成长了自己,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树荫,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应该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人生走向“教师与学生相互照亮”的幸福人生[7]

3.对园丁隐喻的思考——护林人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园丁论有它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容忽视的消极面。它肯定了学生的善端,并以此为出发点,然而它并没有始终坚持无条件地关注这种积极力量,而是通过分垄、修剪、除草、规划等手段实现对学生的操控。学生被隐喻为花草以后,意味着课程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在实际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园丁样的教师并不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价值为取向,教师把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天性的漠视和不信任移植给自己的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自身内在价值,成为教师所要求的价值的附属品。从积极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讲,这种价值不是本真的,也是不道德的。教师隐喻为园丁背后蕴含着的是教师自身职业性质的反思与教师形象的合理性重建的深思。因此,在此教师应该获得一个新的身份——护林人,在这个隐喻下,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学生自然生长的任务,使其天性的积极力量在教师的陪护下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