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 对情绪的自我觉察(2017.10.01—2017.10.31)
1.发现及思考问题
对她我没有特别留意,只是觉得她比同班同学年龄稍微大一些。在这个学期的前几堂课,这个女生能很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并和我有着良好的互动。后来情况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个女生渐渐只关注自己。不管我要求学生怎样的互动,她只顾着自己做作业,对周围的世界好像变得漠不关心,然而对于这个情况,我没有给予相应的高度关注。出于对自尊的维护,我曾苛责了她一次,之后就对她的这种行为置之不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后来,她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完全不和人交流、脸上总是带着笑、抱着兔娃娃、蹦蹦跳跳。我疏导了她一下午,了解到由于长期和同学关系紧张,缺少同伴交往,她心中充满着愤怒和不满,由于长期情绪没有得到自我识辨和宣泄,故而有今日之举。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情绪,从而让愤怒情绪慢慢表达出来。三小时过去了,她渐渐恢复平静。后来,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让家长把这个女孩接回家了。从这个事件中,我觉得能够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合理表达情绪,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顺利时得意忘形,受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容易在压力和挫折下产生消极情绪,听觉障碍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这种两极性尤为明显。情绪的两极常因客观变化而主观转换迅速,很多时候在某个情绪状态下,他们自己未能察觉,造成较大情绪波动且不易控制。聋哑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情绪理解有着相似的发展模式,他们的情绪理解本身并没有缺陷,可能是由于感官的缺陷推迟了其情绪理解的获得。因此,让他们在某情绪状态下去探索自己的感受,充分分析当下的身体以及身体感受,充分去觉察该情绪的存在,熟悉并理解该情绪。
2.活动设计
观看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然后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关于忠诚与爱的电影,它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忘记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为八公的忠诚而感动,因八公和主人不能相守而伤心。当然情绪体验有很多,比如愤怒、喜悦、嫉妒、焦虑、欣慰等,受研究的工具和时间以及本人的科研水平所限制,在本阶段内主要让学生体验感动和伤心两种情绪,其他的情绪状态以后再进行研究。
3.进行实践
在影片放映过程,教师设置一些提问,与此同时用手语及时解释影片的一些情节,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表达情感。在放映的过程中,有些小孩哭了。这个时候,教师及时提问:“你现在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心里难过!”
教师:“很好!你做得很棒!你能再详细说一下你的感受吗?”
学生:“……”(聋生对语言的理解有局限)
教师:“这个地方疼吗?”(教师指着学生的心脏)
学生点头,同时他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心缩成一团。
教师:“还有吗?”
学生:“想哭,眼泪就流下来了。”
教师:“你回答得非常棒!这就是伤心的感觉!你为什么会伤心呢?”
学生:“因为八公等不到主人,它很伤心,它很可怜!”
教师:“你回答得非常的棒!我们被八公的忠诚感动了!伤心的时候我们会哭,感动的时候我们同样会哭!大家做得非常棒!”
4.评价效果
在影片观看的整个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准确地觉察和表述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也能够意识到感恩和忠诚都是非常珍贵的品德。
5.再反思发现新问题
可以说采取播放心理电影的方式引导聋生进行情绪的自我觉察的方式是非常符合这一类型小孩子的实际情况。这不但满足了他们探寻世界的好奇心,毕竟对于这些全寄宿制的学生来说,他们感知的世界并不大,同时这也是引起情绪体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这个阶段采用的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它让许多同学体验到了感动和伤心。在这三个年级40人中,共有10名学生感动得流出了眼泪,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全体被“感动”体验着“伤心”。与此同时,有部分学生对哭泣的行为扮鬼脸或是大笑。作为教师本人来说,本来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伤心和感动,因此对于“扮鬼脸”或者是“大笑”的行为,未加任何探讨,就予以斥责和蛮狠的批评。对这一现象,我进行反思。出现的斥责行为和批评行为实质上是教师没有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以自己的价值观取代了学生的价值观,用教师的权威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探索,不利于他们自我能量的开发。虽然在研究赋予实践之前已经对教师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界定和约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却“越俎代庖”。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任何言行,以学生为本,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索的安全环境。
由于手语交流上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教师本人对手语不熟悉,因此师生间的沟通并没达到一个理想状态。该问题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它既影响了此次研究的效果,也不利于一些课堂上突发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进行第三阶段研究的时候,教师在让学生用手语结合书面语来表达自我体验,同时要求在课后拓展自我体验,并把这种体验形成书面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