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涯教育的基本理论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亦称生计教育(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970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詹姆斯·艾伦首次提出,后由其继任者西德尼·马兰推广。生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教育指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求、潜能的开发,学习工作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学习、思考、调适的循环往复过程,彰显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生涯教育指“职业前途教育”,其宗旨是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共同努力,帮助每个人将每项学习、工作、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纳入个人价值观中,使每个人均得到一个自我满足又有利于社会的生计,从而使人人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也得到安定与发展。

2.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性向。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辅导理念:把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的工作联合起来。生涯辅导(简单说就是职业辅导)强调生涯探索,对自我能力、兴趣、价值以及工作世界的探索,霍兰德巧妙地拉近了自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霍兰德的理念是:人的内在本质必须在职业生涯的领域中得以充分扩展,期待一个人能在适当的生涯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不仅能安身,更能立命。他的理论就是协助当事人从迷惑中找到“人之所是”的立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