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和法规,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聋生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一)相关文件及法规

在聋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聋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精神。这些纲领性文件的精神是聋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法规依据。

由于教育部和贵州省还未出台生命教育大纲,因此本研究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构架等方面参阅《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提出的生命教育实施三种途径是: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纲要》指出,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借鉴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强调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调用积极的视觉发现和解读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

(三)人本主义理论

我校的课题研究遵循以人为本的理论原则,尊重教师和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发展潜能,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化成长;为聋生提供积极、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体验,促进聋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成长。

生命教育涵盖的内容广,涉及的学科多。如果从学科课程(包含学科教学和学科渗透)、活动课程、个别化教育课程三种途径整体开发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无疑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提出极高要求,并且开发与实施的周期漫长,与我校的现状与发展不相匹配,教师与学生也无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寻找适合的内容与实施途径进行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