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工具编制

三、研究工具编制

本研究从自信心、自制力以及亲社会性三个维度来研究低龄聋童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情况。因此从这三方面将同伴交往能力进行量化后制成行为观察量表,即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

(一)聋童同伴交往能力自信心的量化

南京师范大学儿童自信心科学研究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游戏、上课体育美工、计算等活动中,自信心较强的聋童具备以下特点:情绪愉快,行动积极,比较活泼,积极提出建议、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钱海娟“幼儿弱势群体”的人际交往研究2006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出儿童同伴交往的内容主要包括:引起关注、共同游戏、告状、寻求帮助、表达情感、发表意见、提供帮助。

从以上可得知一个自信心强的聋童在与同伴交往时候更主动和放松。因此本研究从聋童与同伴交往时的主动性和放松性方面对自信心进行量化。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把在自然情景中聋童交往时引起关注、共同游戏、表达情感、发表意见这几个方面发生的频率来考察低龄聋童交往的自信心情况。各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越高,那么说明聋童与同伴交往时的自信心越强。以下对引起关注、共同游戏、表达情感、发表意见进行操作性定义,以便于量化测量。

引起关注:主动发起一场同伴交往或者主动加入同伴交往当中去。

共同游戏:参与两个或两个人以上活动的行为。

寻求帮助:遇到困难时,主动向同伴寻求帮助,来解决困难。

表达情感:适时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表情或动作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及对人对事的感受。

发表意见:与同伴交往时,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二)聋童同伴交往能力自控力量化

自控力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特征。它可以理解为在无外界监督下,抑制冲动,忍受挫折,抵制诱惑,遵守规则,学习时不分心,为了将来而牺牲当前利益的一种能力和行为,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聋童自我控制是指儿童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施加管理和控制,使自我控制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一个自控力强的聋童在同伴交往时有更少的攻击行为。因此本研究从聋童与同伴交往时候的攻击性行为来对自信心进行量化。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把在自然情景中聋童交往时炫耀、散布流言、语言攻击、动作攻击以及抢夺几个攻击性行为的频率来作为考察低龄聋童交往的自控力情况的依据。各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越高,那么说明聋童与同伴交往时候的自控力越差。以下对炫耀、散布流言、语言攻击、动作攻击以及抢夺进行操作性定义,以便于自控力量化测量。

散布流言:向同伴传播关于另一个不在场聋童不实的对其有伤害的言语。

炫耀:将自己喜欢的物品(或事情)在同伴面前展示,以博得大家对物品(事情)的关注。或者以极其渲染的口吻或动作向他人展示自认为了不起的地方。如某一聋童就自己的某物对同伴说“你没有,我有”,为此同伴们和她争了起来。

攻言语攻击:用语言伤害别人,“我不和你玩”。

动作攻击:用动作伤害别人,譬如捶、推搡别人,吐口水、扯别人头发、竖中指等。

抢夺:抢夺别人的玩具或物品。

(三)同伴交往能力亲社性的量化

聋童的亲社会性主要是指聋童在社会性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同情、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情感和行为。

一个亲社会性强的聋童在同伴交往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本研究从聋童与同伴交往时的亲社会行为来对亲社会性进行量化。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把在自然情景中聋童交往时谦让、关心、合作、分享、帮助等行为的发生的频率来作为考察低龄聋童同伴交往的亲社会性情况的依据。各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越高,说明聋童与同伴交往时的亲社会性越高。以下对谦让、关心、合作、分享、帮助进行操作性定义,以便于亲社会性的量化测量。

谦让:是指当聋童双方因某种共同喜欢或需要的物品、角色、空间等资源而产生冲突时,一方主动让给另一方的亲社会行为。

关心:对处于困境的其他聋童能够予以理解和同情,比如安慰哭泣的同伴。

合作:聋童能够和其他聋童有目的有任务分配地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活动。

分享:聋童一方主动向交往的另一方聋童分享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和自己的心事的亲社会性行为。

帮助:对处于困境的聋童,或当其他聋童发出求助信号时能够及时采取行动为同伴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