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一)研究综述

聋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生长环境的差异,相比于健听人其情绪发展有自身特点。但当前我国关于聋人情绪的研究却很少。情绪一直被心理学家认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研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情绪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0世纪60年代,伊扎德、普拉切克、拉扎勒斯、沙赫特和辛格等心理学家从不同视角对情绪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为情绪能力的研究及拓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随着萨勒维“情绪智力”(情商EQ)概念的提出,尤其是戈尔曼《情绪智力》一书的出版,人们愈发认识到情绪能力的重要性,情绪管理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1]

聋生的情绪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而且都与因听力障碍的客观存在导致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密不可分。近年来,聋人情绪问题逐渐进入特殊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但是仍然存在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方法科学性不强、研究成果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等不足之处,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点。知网上以“聋生情绪”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4篇研究论文,在维普网以“聋生情绪”为关键词共检索到9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主要为体现为三大块:第一块,聋生的情绪能力的特点,如王媛、陈芳、黎小伯等人的《聋生情绪智力的调查研究》,研究显示与健听学生相比,聋生在情绪智力总分、情绪感知及对他人情绪的控制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健听学生(t=-3.35,-5.82,-3.46;P<0.01)[2],周姊毓在论文《聋校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研究》中认为,初中聋生与普通初中生具有相似的情绪特点但问题突出,具体描述为:“聋生脾气暴躁,经常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发展趋势[1]。”高川的《聋生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显示,以聋生为被试的阈上和阈下情绪启动实验中均存在情绪启动效应[3];第二块,聋生情绪调节的研究,如陈晓冬的《培养聋生情绪控制能力的探究》,论文指出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4],高敏的《聋生情绪控制教育干预研究》指出情绪理解不准确、缺乏情绪社会化体验、敌意化推断他人行为意图、情绪宣泄方式不当、尚未形成因果意识是引发聋生冲动行为的主要原因,聋生情绪控制课对于改善聋生情绪控制能力具有积极成效[5];第三块,聋生负面情绪的研究,如高敏、胡雅梅的《聋生愤怒情绪调控研究》和刘仔琴、李镇译、荆伟的《运用关怀理论矫正聋生冷淡情绪的个案研究》,张志和在《聋生自我控制的特殊性及自我控制的培养》一文中概括:“聋生冲动型多,审慎型少;聋生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3]。”

国外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聋生的情绪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影响聋生情绪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听力障碍、家庭功能不全以及社会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聋人情绪能力的发展。例如Carolien指出,相对于健听儿童,聋童情感策略相对落后。[7]第二方面的研究是关于聋生情绪教育的方法,如“REE”课程、“讲故事的情绪教育方法”,但这些情绪教育方法是基于听童学习特点和情绪特点建立起来的,并没有针对聋生建立起情绪教育方法。

以上的国内外研究为本次研究聋生情绪教育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实践依据。但这些研究并未找到适合聋生学习特点和情绪发展特点的聋生情绪教育方法,因此本次研究的选题极具意义。

(二)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进行直观化情绪教育课是聋生情绪发展特殊性的要求。在我校已完结的课题《心理健康视角下初中阶段聋生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中,我们发现影响聋生生命质量的重要原因是聋生情绪能力发展严重滞后于同龄健听孩子。语言障碍使得聋生的情绪能力发展独具特点:情绪理解不准确、情绪表达单一、易冲动。纪秀霞指出,聋生容易产生情绪性攻击行为,并通过大、骂、斗架等方式表现出来。[8]罗小玲指出针对聋生的情绪能力发展特点,以及聋生只能通过视觉通道了解世界的认知方式,教师需要创造一些直观情景,开展情绪教育。在聋生教学中采取直观化方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情绪教育中直接直观、间接直观、文字直观三种教学形式进行探究,提升情绪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情绪教育在铜仁市的聋校重视程度不够。对铜仁市全市6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只有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心理健康课中开展了专题情绪教育教学,两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只在班会课偶尔开展情绪教育,其他三所学校未涉及情绪教育的相关教学。这些开展了情绪教育教学的学校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铜仁特殊教育学校一所学校展开了针对聋生学习特点和情绪特点情绪教育教学尝试,而其他学校主要是参照普校情绪教育方法开展教学,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情境、呈现方式及文化背景与聋生实际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存在“情绪课难上”“无教材”“被动学习”“无法评价”等难题,情绪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铜仁市聋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聋生情绪教育要求的综合教学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认为聋生的情绪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评价应该有别于普校,同时教师也应更新教育观念和提升教学能力,以满足聋校情绪教育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理解—表达—调节”的聋生情绪课直观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从理论层面讲,本研究是第一次针对聋生进行的情绪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它创造性地将心理学中较为抽象的研究对象“情绪”具体化,进行直观化的教学,解决以往聋生情绪教育遇到的难题,以此来促进聋生情绪能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有利于拓展青少年情绪发展理论,有利于丰富聋校教育理论,有利于聋生自我控制理论的发展。

从实践方面讲,以往研究中的情绪教育方式主要借鉴于普通学校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不太符合聋生学习心理。本研究将通过在教学中以学生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他们的对“情绪”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对“情绪”知识全面、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这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聋生管理工作和为教师在教学教育工作中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指导,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