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或结论
这个研究始于2018年至现在共历时2年,成果于2019年基本形成。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和实验教师在研究中的成长。
(一)促进了初中阶段聋生情绪能力的发展
1.调查对象
这个研究始于2018年至现在共历时2两年。为了检验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我们于2019年3月选择了七年级刚入学两个班共28名学生作为我们成果实施效果检验的研究对象。在这个年级刚入学时,我们对该年级的学生进行《初中阶段聋生生命意识调查量表》《初中阶段聋生生存技能调查量表》《初中阶段聋生和生命意义调查量表》《聋人身份认同量表》的前测,经过一年的情绪直观教学后,2020年3月对该批学生进行后测。
表2-4 样本基本资料(n=28)

2.测量工具
情绪理解能力调查工具:采用自制量表《聋生情绪理解能力》,该量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针对10种情绪的脸部表情理解测量,第二部分针对10种情绪肢体表情理解测量,第三部分针对情境中对他人情绪理解能力进行测量。本次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分半信度为0.87。
情绪表达能力调查工具:采用自制量表《聋生情绪表达能力》。本次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分半信度为0.88。
情绪调节策略调查工具:采用自制量表《聋生情绪调节策略》,该量表8道题。情绪智力量表共有36共六个维度:认知重建(9、11、16、21、26、33)、问题解决(1、10、14、18、27、34)、攻击(2、6、12、19、25、35)、被动应付(8、17、22、24、29、30、寻求支持(4、13、15、28、31、36)、转移注意力(3、5、7、20、23、32),本次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分半信度为0.84。
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spss19.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研究结果
(1)研究前后,初中阶段聋生情绪理解能力比较和分析
情绪理解能力是站在不同角度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情绪的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是情绪能力的基础。本研究在情绪的脸部表情理解能力、情绪的肢体表情理解能力以及情境中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对情绪理解能力进行了前后测量。结果如下:

图2-2 《聋生情绪理解能力调查量表》前后测得分区间分布图

图2-3 《聋生情绪理解调查量表》前后测得分对比图
根据数据及图表显示,聋生的情绪理解得分呈现出升高趋势。得分在4分以下的聋生人数减少;得分在4~6分之间及6分以上的聋生均有增加,28名学生情绪能力问卷前测平均得分为:面部表情理解能力4.55、肢体表情理解能力4.02、情境中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3.91,后测得分为:面部表情理解能力7.22、肢体表情理解能力6.97、情境中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4.42,P值(双侧)小于0.001,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说明经过一年的直观化情绪课教学的实施,这个年级的学生情绪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性提高。
(2)实施前后,初中阶段聋生情绪表达能力比较和分析
情绪表达指学生感受到所有的情绪都有存在的理由,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它是情绪能力的核心。本研究在情绪觉察能力、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能力和对情绪表达能力进行了前后测量。结果如下:

图2-4 《聋生表达能力调查量表》前后测得分区间分布图

图2-5 《聋生表达能力调查量表》前后测得分区间分布图
根据数据及图表显示,聋生的情绪表达能力得分呈现出升高趋势。得分在4分以下的聋生人数减少;得分在4~6分及6分以上的聋生均有增加,28名学生情绪能力问卷前测平均得分为:情绪觉察能力3.91、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能力3.52,后测得分为:情绪觉察能力6.60、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能力5.71,P值(双侧)小于0.001,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说明经过一年的直观化情绪课教学的实施,这个年级的学生情绪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性提高。
(3)实施前后,初中阶段情绪策略应用总体情况比较和分析
应用情绪调节策略体现情绪调节能力的高低,应用合理的情绪调节策略利于人身心健康,如解决问题、寻求支持、认知重组及注意力转移等策略,应用不合理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对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从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攻击、被动应付、寻求支持、转移注意力六个方面进行了前后测量,结果如下:
表2-5 聋生调节策略应用情况性别差异检测表

根据数据及图表显示,比较分析对前后测情绪调节策略总体运用情况进行平均数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转移注意力、认知重组、寻求支持及问题解决策略和总分上的得分后测均高于前测,尤其在问题解决、认知重组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攻击和被动应对得分后测低于前测,且差异明显。说明聋生在情绪调节策略的总体运用上研究实施后要好于研究实施前。为进一步说明二者情绪调节策略运用情况的差异,分别对二者各项情绪调节策略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聋生前测各项策略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攻击>被动应付>寻求支持>问题解决>转移注意力>认知重组;后测的得分是:寻求支持>问题解决>被动应对>转移注意力>攻击>认知重组,这说明聋生在研究实施前调节消极情绪首先采用攻击策略,而研究实施后首先采用寻求支持策略,说明聋生面对消极情绪能从正面思考,积极解决问题。
5.聋生情绪控制课的成效讨论
通过对以上三种质性、量性相结合的检验方式结果分析,认为聋生情绪直观化教学对提高聋生情绪能力具有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了聋生对情绪的认识。在情趣直观化教学中,聋生理解情绪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解基本情绪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表现特征,不仅能够分辨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更解决了不能正确理解表达复杂情绪、对情绪程度不敏感的问题。并在之后的每一节课程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巩固与强化,紧密联系实际从而得以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教会学生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首先以认知策略增进中学生情绪认知能力,创设各种情景来帮助学生识别情绪。例如,我们就开展过“识别情绪”课。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各种情绪的名称,然后再出示各种表情的图片让学生加以匹配,接下来,再让学生回答情绪的体验等。
(2)提高了聋生正确理解他人行为意图的能力。结合校园关系以及生活实例提高了聋生正确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的能力,既有利于规避风险也有利于避免敌意化。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的氛围日益和谐、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关系日益融洽、大部分聋生都表示同伴对自己的态度变得友好起来,以上现象都是正确理解他人行为意图的体现。
(3)鼓励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感受,让学生习惯用语言、文字或其他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情绪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创造坦诚、民主、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自愿地以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最近的情绪感受和体验。同时,也要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情绪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4)培养了聋生冲动行为产生前考虑后果的意识。直观化情绪课使聋生充分意识到不同的行为对应不同的后果,有效抑制了冲动行为的产生。聋生与班主任均表示,教育课程实施之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的频率下降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找老师和朋友征求意见,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冲动行事。
(5)提供了聋生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在情绪直观化教学中,应用聋生情绪策略,教给聋生深呼吸、自我暗示等简单易应用的情绪控制方法,并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只有能够熟练掌握以及灵活应用这一系列方法,聋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才会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6.分析和讨论
情绪的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表现特征,不仅能够分辨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更解决了不能正确理解表达复杂情绪、对情绪程度不敏感的问题。并在之后的每一节课程学习中得到知识的巩固与强化,紧密联系实际从而得以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1)在情绪理解的教学环节,让聋生“看”见情绪提高了聋生正确理解他人和自己情绪的能力
聋生情绪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常经历的情绪,即情绪命名,这是聋生情绪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它也是情绪管理的基础。本次研究中涉及所有情绪的教学,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看见情绪,从而帮助聋生在认知系统中命名。
(2)情绪表达的教学环节让聋生“说出”情绪,培养了聋生冲动行为产生前考虑后果的意识
教学中,帮助聋生对情绪命名后,让聋生“说出”情绪。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分析情绪事件全过程,即what(情绪体验)、why(引发该情绪体验的事件)、do(情绪表达)、result(情绪表达的后果),说明他们认识和掌握了某种情绪。“what、why、do、result”建立一个适合聋生学习特点的情绪认识公式。
(3)在情绪调节环节,提供了聋生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
教给聋生深呼吸、自我暗示等简单易应用的情绪控制方法,并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只有能够熟练掌握以及灵活应用这一系列方法,聋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才会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一成果在《聋生调节策略问卷》的前后测得分对比中得到充分验证。
(二)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提升,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1.转变了实验教师的观念和思维
本课题研究带领实验教师进一步了解聋生的情绪特点,能够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实施直观化教学,让情绪看得见。
2.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嗨!亲爱的情绪》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从之前的排斥、害怕到慢慢接受、认同,再到乐于其中。经过几年的设计、实践、修改、再实践,最终形成学生喜爱的可爱、迷人的校本教材《看见花开》。
3.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教师能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育内容与过程,灵活地采用多种新的方式方法,而这样做时,总是把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自己与学生的特点作整体的考虑。各位实验教师刻苦钻研、积极实践,取得了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有8篇生命教育方面的论文在公开期刊上发表或者获得省级或以上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