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低龄聋童
聋童是指因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而导致听觉器官受损的儿童,本文所研究的低龄聋童需要对文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特指9~10岁的聋童为低龄聋童。这个年龄阶段的聋童其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大致相当于7~8岁的听童。
(二)同伴交往
不同的研究对同伴交往的定义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林崇德指出聋童同伴交往的核心意义在于对于个体A表现出行为给个体B或者个体A向B表现出行为,而个体B给了一个行为作为反应。轮流进行对话是一种典型的交往行为,即儿童A要求从儿童B那里获得信息。除了自我介绍,儿童还会相互讨论、闲谈、安慰、相互支持,或者在其他方面自我暴露和开玩笑。林崇德还认为同伴满足了聋童爱、归属以及自尊的需要,同时同伴交往为聋童提供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杨丽珠认为同伴交往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同伴交往是同伴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以上对同伴交往的定义虽然在描述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其实质却差不多,结合已有研究所界定的定义,本研究认为聋童同伴交往就是年龄相同、相近聋童之间,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同伴交往是聋童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亲子交往、师幼交往一起构成聋童人际交往的网络。
(三)同伴交往的能力
余胜美指出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的能力会随着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自控力加强、与其他小朋友的友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而得以持续发展[3]。在她看来聋童社交能力是与其自信心、自控力以及亲社会性是相关的。张元在实证的基础上将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聋童在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它包含社交主动性、社交放松性、亲社会行为、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若干维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内部结构包含三个部分:社交主动性、同伴拒绝和消极的同伴回避。
综上所述,本研究把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界定为聋童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包括交往时候的自信心、亲社会性以及自控力。自信心主要表现为与同伴交往时候的主动性和放松性。亲社会性包括移情能力,如关心不快乐或受到伤害的小朋友以及对同伴表示友好的良好品质。而自控力指与同伴交往时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不适当行为。本研究以这三个维度来考察低龄聋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进行培养。用代表交往的主动性和放松性的行为频率来衡量自信心,用代表攻击性的行为频率来衡量自控力,用代表亲社会性的行为频率来衡量亲社会性。通过外部行为的量化来对这个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四)戏剧角色扮演游戏
不同的研究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称呼,譬如戏剧扮演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故事角色游戏或戏剧游戏,但不管是哪一种称呼,它们其实具有相同的特征。顾明华指出儿童故事剧是一种以儿童故事改编成的故事剧本为原型,聋童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它是聋童通过扮演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言语、动作、手势)、道具、场景等,再现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或某一个片断的表演形式[5]。朱艳霞指出表演游戏是聋童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运用动作、表情、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它是深受聋童喜爱的一种活动[6]。沈丽娟指出表演游戏是聋童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角色,通过感知、理解、想象,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
根据以上综述,本研究中将戏剧角色扮演游戏定义为聋童根据故事提供的想象线索,通过角色扮演开展游戏活动。在定义中可以看出,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于游戏,而游戏也是这个年龄阶段聋童的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符合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表演过程中,老师可用旁白帮助聋童推动游戏进行,使得聋童适当地应用语言、动作、表情再现人物形象及情节发展,从而理解故事内容,体验角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