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简介
《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这本书是由.孙培青编创作的,《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共有668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编者的话 凡例 第一编 隋代 柳昂 上文帝劝学行礼表 杨坚(隋文帝) 劝学行礼诏 劝学诏 施用雅乐诏 简励学徒诏 令州县搜扬贤哲诏 牛弘 上表请开献书之...
2
编者的话
隋、唐、五代(581—960),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许多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对与教育有关的问题有所论述,但文献材料颇为分散,查找...
3
凡例
一、我国古代教育论著往往跟其他论著混在一起,需要加以抉择取舍。因此,选材时,全文涉及教育的就选了全文;如果只有一段讲教育,尽量选自然段,一般不作语录式的摘选。 ...
4
第一编 隋代
...
5
柳昂
柳昂(生卒年未详) 字千里,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才识器量过人。在北周,官至大内史。隋开皇初为太子太保,后加上开府,授潞州刺史。昂在州,甚有惠政,见天下...
6
上文帝劝学行礼表
臣闻帝王受命,建学制礼,故能移既往之风,成惟新之俗。自魏道将谢,分割九区,关右、山东,久为战国,各逞权诈,俱殉干戈,赋役繁重,刑政严急。盖救焚拯溺,无暇从容,非...
7
杨坚(隋文帝)
杨坚(541—604) 即隋文帝。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代建立者。出身贵族,女儿为周宣帝皇后。580年,周宣帝死,继位的周静帝年仅八岁,坚以后父任宰相,总揽...
8
劝学行礼诏
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
9
劝学诏
往以吴、越之野,群黎涂炭,干戈方用,积习未宁。今率土大同,含生遂性,太平之法,方可流行。凡我臣僚,澡身浴德,开通耳目,宜从兹始。丧乱已来,缅将十载,君无君德,臣...
10
施用雅乐诏
在昔圣人,作乐崇德,移风易俗,于斯为大。自晋氏播迁,兵戈不息,雅乐流散,年代已多,四方未一,无由辨正。赖上天鉴临,明神降福,拯兹涂炭,安息苍生,天下大同,归于治...
11
简励学徒诏
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庠序,开进仕之路,伫贤隽之人...
12
令州县搜扬贤哲诏
日往月来,唯天所以运序;山镇川流,唯地所以宣气。运序则寒暑无差,宣气则云雨有作,故能成天地之大德,育万物而为功。况一人君于四海,睹物欲运,独见致治,不藉群才,未...
13
牛弘
牛弘(545—610) 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隋代学者。在北周,历官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纳言上士、员外散骑侍郎、内史下大夫、大将军等。在隋,历官散...
14
上表请开献书之路
经籍所兴,由来尚矣。爻画肇于庖羲,文字生于苍颉,圣人所以弘宣教导,博通古今,扬于王庭,肆于时夏。故尧称至圣,犹考古道而言,舜其大智,尚观古人之象。《周官》,外史...
15
何妥
何妥(生卒年未详) 字栖凤,西城(今陕西安康)人,居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隋代学者。少时机敏,八岁游国子学,十七岁应梁湘东王召为诵书左右。在北周,任太学博士。...
16
定乐舞表
臣闻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则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礼乐。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臣闻乐有二,一曰奸声,二曰正声。夫奸声感人而...
17
李谔
李谔(生卒年未详) 字士恢,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好学善文,有辩才。在北齐,为中书舍人。在北周,为天官都上士,与杨坚深相结纳。隋开皇时,历官比部、考功二曹侍郎,...
18
上书正文体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民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
19
杨广(隋炀帝)
杨广(569—618) 即隋炀帝。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604—618年在位,年号大业。杨坚次子,用阴谋夺得继承权,登位后实行残暴的统治。滥用民力,修建东都洛...
20
求贤兴学诏
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而言绝义乖,多历年代,进德修业,其道浸微。汉采坑焚之余,不绝如线,晋承板荡之运,扫地将尽。自时厥后,军国多虞,虽复黉宇时...
21
令十科举人诏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周称多士,汉号得人,常想前风,载怀钦伫。朕负扆夙兴,冕旒待旦,引领...
22
文武职事以才授诏
军国异容,文武殊用,匡危拯难,则霸德攸兴;化人成俗,则王道斯贵。时方拨乱,屠贩可以登朝,世属隆平,经术然后升仕。丰都爰肇,儒服无预于周行,建武之朝,功臣不参于吏...
23
刘炫
刘炫(约549—约617) 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隋代经学家。少时以聪敏见称,与信都刘焯结伴闭户读书,十年不出,通经史诸学。自称对《周礼》《礼记》...
24
自赞
通人司马相如、扬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皆自叙风徽,传芳来叶。余岂敢仰均先达,贻笑从昆。徒以日迫桑榆,大命将近,故友飘零,门徒雨散,溘死朝露,埋魂朔野,亲故莫照...
25
陆法言
陆法言(562—?) 名慈(一说名词),字法言,以字行,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隋代音韵学家。开皇时任承奉郎,与仪同三司刘臻、外史颜之推、著作郎魏渊、武阳...
26
切韵序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
27
王通
王通(584—617) 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代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儒学世家,其父亲教读经。幼有大志,广师名儒,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
28
中说(节选)[1]
...
29
论王道与教化
文中子曰:“甚矣,王道难行也!吾家顷铜川六世矣,未尝不笃于斯,然亦未尝得宣其用,退而咸有述焉,则以志其道也。”……余小子获睹成训,勤九载矣。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
30
论教育的作用
〔房玄龄〕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事君篇》) 陈叔达为绛郡守,下捕贼之令,曰:“无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子闻之曰:“陈守可与言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