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典序
2025年08月10日
乐典序
夫音生于人心,心惨则音哀,心舒则音和。然人心复因音之哀和,亦感而舒惨,则韩娥曼声哀哭,一里愁悲,曼声长歌,众皆喜忭,斯之谓矣。是故哀、乐、喜、怒、敬、爱六者,随物感动,播于形气,叶律吕,谐五声。舞也者,咏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而谓之为乐。乐也者,圣人之所乐,可以善人心焉。所以古者天子、诸侯、卿大夫无故不彻乐,士无故不去琴瑟,以平其心,以畅其志,则和气不散,邪气不干。此古先哲后立乐之方也。周衰政失,郑、卫是兴。秦、汉以还,古乐沦缺,代之所存,《韶》《武》而已。下不闻振铎,上不达讴谣,但更其名,示不相袭,知音复寡,罕能制作。而况古雅莫尚,胡乐荐臻,其声怨思,其状促遽,方之郑、卫,又何远乎?爰自永嘉,戎羯迭乱,事有先兆,其在于兹。圣唐贞观,初作《破阵乐》,舞有发扬蹈厉之容,歌有粗和啴发之音,表兴王之盛烈,何让周之文、武,岂近古相习所能关思哉?而人间胡戎之乐,久习未革。古者因乐以著教,其感人深,乃移风俗。将欲闲其邪,正其颓,唯乐而已矣。
《通典》卷一四一《乐一》,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