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2025年08月10日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少时聪颖,博学古今,为文精裁密致。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二十六岁应博学宏词而为集贤殿正字。后改蓝田尉、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后被加贬为永州司马。闲居中,刻苦钻研学术,写作甚多,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改任柳州刺史时,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制定释放奴婢的措施,鼓励开垦荒地,改进饮水卫生,宣传医药治疗,恢复府学,发展文化事业,起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作用。对来求教为文的青年,热心接待并讲授,还利用通信的方式指导青年学习。在教育理论上,反对“天命”思想,认为才能与德性均非天赋,而是个人付出劳力的结果。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济世安民的君子,先要明道,才能行道。强调读圣人之书,方可明圣人之道,故学者应以五经为本。除儒经之外,认为应兼习诸子百家。对历史文化,强调不是全盘继承,而要细加筛选取舍,推陈出新,使文以明道。主张君子既要“周乎艺”,还要“周乎志”,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应从实情出发,灵活地实行,将知经和知权统一起来。在教育方法上,主张顺从天性,认为教育者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人依发展规律自然成长,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发表《师友箴》《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提倡求师问道,认为人要成才成德不能无师,求师不以社会地位为标准,根本条件在于明道。主张重视求师问道的实际,不必强调师徒弟子的名分,只需要有朋友的关系,可相互学习就行,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遗著由刘禹锡编定,经后人补遗,成《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