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无余论

善恶无余论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则其善恶之积,俱无余也。不者,善人之子,不必皆恶,若庆必加于善人,殃必加于不善人。予恐庆殃之谬加也,力人而已。余固曰:善恶庆殃,俱无余也。

余庆劝人之善,余殃诫人之恶。则善人之子,能不有恃庆怠于善者乎?恶人之子,能不有恣恶俟其殃者乎?

末代之君,世禄之人,先见万乘之尊我,八音之娱我,五味之饱我,黄金白璧之富我,不知父兄得道而传之,己行不善而失之。乃至乎万乘为匹夫,世家为皂隶,乌谓余庆之可恃乎?父善及子乎?子不善而父伐之,石碏是也。兄善及弟乎?弟不善而兄杀之,周公是也。父母与兄弟,不能令子弟之不善,又可以恃余庆于天下乎?父恶殃子乎?父出之而尧贵之,虞舜是也。母恶殃子乎?母恶之而父好之,郑庄公是也。兄恶殃弟乎?兄伐之而齐立之,桓公是也。父母兄弟不能攻子弟之善,而况余殃可累于天下乎?

且善者天下好之,常道也;恶者天下恶之,亦常道也。岂有将好恶必先稽其所自哉?必不然矣。若以劝善惩恶为意,则当惩报复于身,犹虑其不信,况欲远惩于身后,而取人之信者乎?又不然矣。

昔夫差信伍员,初善也;任宰嚭,终恶也。初善霸天下,终恶灭全吴,前庆后殃者,皆身也。太甲放桐宫,初恶也;任伊尹,终善也。初恶受拘囚,终善复天下,前殃后庆,亦身也。吴之嗣可以前庆后殃,殷之嗣可以前殃后庆乎?予固谓殃庆皆复于身也,不复乎子孙也。

然予敢谓善必庆而贵,恶必殃而贱也。所以贵者道贵也,所以贱者道贱也。道之贵乎?孔父素王也。道之贱乎?殷辛独夫也。余庆余殃,则吾不信之矣。

《全唐文》卷六八二,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