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
孔颖达(574—648) 字沖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唐代经学家、教育家。通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等五经,兼通天文历算,善于文词。居家以教授为务。隋大业初,以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儒官集于东都论议,颖达博辩,为儒官之冠,任为太学助教。唐武德时为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为国子司业,与魏徵等共修《隋书》。贞观十二年(638年),任国子祭酒兼东宫侍讲,受命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撰《五经义训》。书成,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后经修订,成为国家规定的教材,科举取士亦以此为依据。这是儒学内部消除宗派,实现统一的重要标志。著有《孔颖达集》五卷,另有《孝经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