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轨上(五章)

臣轨上(五章)

同体章

夫人臣之于君也,犹四支之载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相须而后成体,相得而后成用。故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父子虽至亲,犹未若君臣之同体也。故《虞书》云:“臣作朕股肱耳目。余欲左右有人,汝翼;余欲宣力四方,汝为。”故知臣以君为心,君以臣为体。心安则体安,君泰则臣泰。未有心瘁于中而体悦于外,君忧于上而臣乐于下。古人所谓共其安危,同其休戚者,岂不信欤!

夫欲构大厦者,必藉众材,虽楹柱栋梁,栱栌榱桷,长短方圆,所用各异。自非众材同体,则不能成其构。为国者亦犹是焉。虽人之材能,天性殊禀,或仁或智,或武或文,然非群臣同体,则不能兴其业。故《周书》称,殷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此其所以亡也;周武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其所以兴也。《尚书》曰:“明四目,达四聪。”谓舜求贤,使代己视听于四方也。昔屠蒯亦云:“汝为君目,将司明也;汝为君耳,将司听也。”轩辕氏有四臣以察四方,故《尸子》云:“黄帝四目。”是知君位尊高,九重奥绝,万方之事,不可独临。故置群官,以备爪牙耳目,各尽其能,则天下自化。故冕旒垂拱,无为于上者,人君之任也;忧国恤人,竭力于下者,人臣之职也。

汉名臣奏曰:“夫体有痛者,手不能无存;心有惧者,口不能勿言。忠臣之献直于君者,非愿触鳞犯上也。良由与君同体,忧患者深,志欲君之安也。”陆景《典语》曰:“国之所以有臣,臣之所以事上,非但欲备员而已。天下至广,庶事至繁,非一人之身所能周也。故分官列职,各守其位。处其任者,必荷其忧。臣之与主,同体合用。”主之任臣,既如身之信手;臣之事主,亦如手之系身。上下协心,以理国事,不俟命而自勤,不求容而自亲,则君臣之道著也。

至忠章

盖闻古之忠臣事其君也,尽心焉,尽力焉,称材居位,称能受禄。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上足以尊主安国,下足以丰财阜人。内匡君之过,外扬君之美。不以邪损正,不为私害公。见善,行之如不及;见贤,举之如不逮。竭力尽劳,而不望其报;程功积事,而不求其赏。务有益于国,务有济于人。

夫事君者,以忠正为基。忠正者,以慈惠为本。故为臣不能慈惠于百姓,而曰忠正于其君者,斯非至忠也。所以大臣必怀养人之德,而有恤下之心。利不可并,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掘之,则甘泉出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多其功而不言,此忠臣之道也。”

《尚书》曰:“成王谓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礼记》曰:“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人作忠;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人作孝。”

《昌言》曰:“人之事亲也,不去乎父母之侧,不倦乎劳辱之事。见父母体之不安,则不能寝;见父母食之不饱,则不能食。见父母之有善,则欣喜而戴之;见父母之有过,则泣涕而谏之。孜孜为此,以事其亲,焉有为人父母而憎之者也!人之事君也,使无难易,无所惮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其见委任也,则不恃恩宠而加敬;其见遗忘也,则不敢怨恨而加勤。险易不革其心,安危不变其志。见君之一善,则竭力以显誉,唯恐四海之不闻;见君之微过,则尽心而潜谏,唯虑一德之有失。孜孜为此,以事其君,焉有为人君主而憎之者也!故事亲而不为亲所知,是孝未至也;事君而不为君所知,是忠未至也。”

古语云:“欲求忠臣,出于孝子之门。”非夫纯孝者,则不能立大忠。夫纯孝者,则能以大义修身,知立行之本。欲尊其亲,必先尊于君;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故古之忠臣,先其君而后其亲,先其国而后其家。何则?君者,亲之本也,亲非君而不存;国者,家之基也,家非国而不立。

昔楚恭王召令尹而谓之曰:“常侍管苏,与我处,常劝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也,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禄之。”乃拜管苏为上卿。若管苏者,可谓至忠至正,能以道济其君者也。

守道章

夫道者,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苞裹万物,禀性无形。舒之覆于六合,卷之不盈一握。小而能大,昧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

夫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佐时而匡主,忠立名显而身荣。退则巢、许之流,进则伊、望之伦也。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

《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唯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又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庄子》曰:“夫体道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一心定而万事得。”

《文子》曰:“夫道者,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理人。故君臣有道即忠惠,父子有道即慈孝,士庶有道即相亲。故有道即和同,无道即离贰。由是观之,无道不宜也。”

《管子》曰:“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所谓道者,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道者,所以正其身而清其心者也。故道在身则言自顺,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

《淮南子》曰:“大道之行犹日月,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所,驰骛千里不能移其处,其趋舍礼俗,无所不通。是以容成得之而为轩辅,傅说得之而为殷相。故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欲立忠者先知道。”又曰:“古之立德者,乐道而忘贱,故名不动心;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志。职繁而身逾逸,官大而事逾少,静而无欲,澹而能闲。以此修身,乃可谓知道矣。不知道者,释其所以有,求其所未得。神劳于谋,知烦于事。福至则喜,祸至则忧。祸福萌生,终身不悟。此由于不知道也。”

《说苑》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矣。万物得其本,则生焉;百事得其道,则成焉。”

公正章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烛,四时无私为。忍所私而行大义,可谓公矣。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人臣之公者,理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也。

理人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公而已矣。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公道行,则神明不劳而邪自息;私道行,则刑罚繁而邪不禁。故公之为道也,言甚少而用甚博。

夫心者,神明之主,万理之统也。动不失正,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故古之君子,先正其心。夫不正于昧金而照于莹镜者,以莹能明也;不鉴于流波而鉴于静水者,以静能清也。镜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见其善恶,而物无怨者,以镜水至公而无私也。镜水至公,犹免于怨,而况于人乎!

孔子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说苑》曰:“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夫荣辱者,祸福之门也。何谓六正六邪?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照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者,大臣也。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于往古行事,以励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如此者,忠臣也。四曰察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令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食饮节素。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谀,然而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也。六邪:一曰安官贪禄,营于私家,不务公事,怀其智,藏其能。主饥于论,渴于策,犹不肯尽节,容容乎与代沉浮上下,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三曰中实诐险,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饬非,辩足以行说,反言易辞而成文章,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五曰专权擅威,持操国事以为轻重,于私门成党,以富其家,又复增加威权,擅矫主命,以自贵显。如此者,贼臣也。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入则辩言好辞,出则更复异其言语,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间。候伺可不推因而附然,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贤臣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故上安而下理,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

匡谏章

夫谏者,所以匡君于正也。《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謇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除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而不谏者,忠臣不忍为也。

《春秋传》曰:齐景公坐于遄台,梁丘据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享鱼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人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家语》曰: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忠乎?”孔子不对。又问三,皆不对。趋而出,告于子贡曰:“公问如此,尔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忠矣。夫子奚疑焉?”孔子曰:“鄙哉!尔不知也。昔万乘之主,有诤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有诤臣五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诤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诤子,不陷无礼;士有诤友,不行不义。子从父命,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讵为忠?”

《新序》曰:“主暴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士也。见过则谏,不用即死,忠之至也。”晋平公问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乃令曰:“臣有欲进善言,而谒者不通,罪至死。”

《说苑》曰:“从命利君谓之顺,从命病君谓之谀,逆命利君谓之忠,逆命病君谓之乱。君有过失而不谏诤,将危国家,殒社稷也。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不用则去,谓之谏。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诤。有能率群下以谏君,君不能不听,遂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竟能尊主安国者,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主之辱,而成国之大利者,谓之弼。故谏诤辅弼者,所谓社稷之臣,明君之所贵也。”又曰:“夫登高栋,临危檐,而目不眴,心不惧者,此工匠之勇也。入深泉,刺蛟龙,抱鼋鼍而出者,此渔父之勇也。入深山,刺猛兽,抱熊罴而出者,此猎夫之勇也。临战先登,暴骨流血而不辞者,此武士之勇也。居于广廷,作色端辩,以犯君之严颜,前虽有乘轩之赏,未为之动,后虽有斧钻之诛,未为之惧者,此忠臣之勇也。君子于此五者,以忠臣之勇为贵也。”

《代要论》曰:“夫谏诤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故《论语》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然则扶危之道,莫过于谏。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家之将兴,贵在谏子。若君父有非,臣子不谏,欲求国泰家荣,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