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2025年08月10日
韩愈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教养成长。受独孤及、梁肃等人影响,特别重视古文。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仕途坎坷,几经起落。曾任学官,历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等。政治上,始终忠于唐王朝,维护中央集权制度,反对藩镇分裂割据。主张复兴儒学,作为加强皇权、保持国家统一的指导思想。揭露佛教是社会祸害根源,违反中国伦理传统,要求排斥佛老,采用行政命令加以禁止。领导唐中期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要求以接近口语的散体文代替形式主义的骈体文,为宣扬孔孟仁义之道和推动社会改革服务。在教育上有实际贡献。任潮州刺史时,恢复州学,捐俸助学,礼聘学师,促进了地方教育发展。任国子祭酒时,整顿国子监,对生徒的入学资格严加审查,选用学有专长者为博士,组织讲学活动,扭转不良学风,使国子监呈现朝气。在教育理论上,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艺具备的君子。要求注重个人修养,对自己有严格全面的要求。若犯过错,要勇于改过,防止重犯。《进学解》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勤学是学业进步的基本条件,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论点。主张尊重个性,爱护人才,做到因材施教和因材使用。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当政者的责任在于人尽其才。《师说》中,阐述自己对师道问题的新见解,认为师之任务为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中以传道为中心,学道者应学无常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他们的关系是根据条件而转化的,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新发展。以传道为己任,乐于教导青年,从学者甚多,时人称“韩门弟子”,著名的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所著甚多,经汇编成《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