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的教育扶贫分析

第一章 多学科视角下的教育扶贫分析

贫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减贫是促进人类发展的过程,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长期以来的任务与使命。教育扶贫既是实现扶贫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包含在反贫困的目标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相关报告中提出:“教育系统的首要目标应是减少来自社会边缘和处境不利阶层的儿童在社会上易受伤害的程度,以打破贫困和排斥现象的恶性循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中,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也被赋予重要的意义。通过国际视野与本土立场相结合研究职业教育扶贫政策体系与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水平,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扶贫路径的重要课题。

贫困问题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如马克思认为制度造成贫困;马尔萨斯将贫困归因于物质再生产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增长所引起的消费增长;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解释了贫困代际传递;而布尔迪厄强调贫困是因为穷人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必要的文化资本。国内学者如朱玲、汪三贵、康晓光、吴国宝等在贫困问题上也取得了大量成果。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关于扶贫开发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贫困文化理论”“资源要素理论”“人力素质贫困理论”到“系统贫困理论”的发展,进而形成经济、文化、教育、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扶贫方式。扶贫相关理论研究方面,人力资本理论影响最大。如贝克尔(Becker)和奇斯威克(Chiswick,1966)发现美国各地区的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正相关。格雷戈里奥(Gregorio)和李(Lee,2002)的研究获得了相似的结论。阿扎拉迪斯(Azaradis)和德拉森(Drazen,1990)证明了人力资本积累与教育投资中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罗默(Romer,1986)和卢卡斯(Lucas,1988)等提出的“新增长理论”,将知识和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而带来扶贫效应。但也有研究者发现教育投资并没有带来显著消除贫困的效果,如普里切特(Pritchett,2001)、沃尔夫(Wolf,2002)、伊斯特利(Easterly,2001)、泽维尔·博纳尔(Xavier Bonal,2007)等。国内学者如汪三贵(2008)发现我国农村前期的人力资本积累是三十年减贫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周亚虹等(2010)实证分析发现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改善农村家庭收入有着显著的作用。程名望等(2014,2015,2016)发现健康与教育所体现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减贫有显著作用。

国内教育扶贫研究成果也较多。从研究分布看,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多元模式、创新实践三种教育扶贫主题的研究,而近年来“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尤其是“职业教育扶贫”成为新的关注点。如曾天山(2016)、萧今(2007)、王嘉毅(2016)、孟照海(2016)、陈全功(2009)、王芳(2001)、单丽卿(2015)、张诗亚(2013)、刘慧群(2010)、许锋华(2016)、李兴洲(2017)、任有群(2017)等都有代表性的研究。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职业教育扶贫研究形成了“价值论”(朱德全,2017)、“收益论”(李鹏,2017)、“定向论”(许锋华,2017)、“功能论”(李延平,2017)、“对策论”(张琦,2017)等代表性的观点,研究者们从各自角度出发,论证了职业教育在扶贫中的定位与相互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教育扶贫机制优化、教育精准扶贫的治理路径也成为重要主题,一些重要模式的探索,如“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定向职业教育扶贫、职业教育专项扶贫等主题也得到了关注。还有部分研究者从比较视角对教育扶贫进行研究,如张彩云等(2016)分析了发达国家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政策;郑皓瑜(2016)研究了拉美国家实施的以促进人力资本发展为理念的新一代教育扶贫政策“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计划”等;余祖光(2007)基于联合国文件分析了职业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

国外职业教育扶贫也有较多成果。如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在联合声明中提到“教育和培训可以传授增加收益和创收的技能和知识,帮助摆脱贫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发布的《修订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通篇贯穿维护教育平等、扶贫助困的宗旨,《建议书》包括10个部分100条,其中7个部分共有12条专门论及扶贫助困;世界银行大量的文献指出教育是减少贫困的基本手段(世界银行,1999,2001,2004),认为人力资本不平等决定了增长最快的三种收入不平等(世界银行,2009)。其他研究,如西蒙·麦格拉斯(Simon McGratha,2012)等基于近十年职业教育培训为国际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回报分析认为,要从明确的理论立场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发展中的角色。埃乔莱纳(Atchoarena,2002)等分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职业教育的情况并得出一个重要趋势,该地区在发展非正规部门培训以及通过技能开发实现反贫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塞缪尔·科恩(Samuel Cohn,2012)基于工人接受教育程度与被录用及享受高收入的正比关系研究了巴西开展职业教育扶贫的状况,认为推动职业教育培训是减少失业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