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一)印度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
印度采用的是“输血式”扶贫模式,通过“绿色革命”“土地改革”等解决农业问题,通过社保医保等强化社会保障,依靠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青年自我就业及培训计划扶持就业。印度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以2005—2010年为例,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一般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增加了32.7%、55.8%和28.4%。[43]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1世纪初,印度GDP增速一度超过10%。金融危机以后,印度GDP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7%左右。1991年印度GDP仅为2700亿美元,2014年印度GDP已超20000亿美元,人均GDP也从310美元跃升至1610美元。[44]
(二)印度教育扶贫的主要经验
1.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兜底保障教育扶贫
印度同中国一样均为人口大国,印度有超过65%的人口为表列群体,他们生活在农村,受教育水平低下。印度想要改善全国受教育状况,就必须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事实上,印度各届政府都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问题,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保障和维护弱势群体的相关权益。印度宪法明确指出要彻底摒除各教育机构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漠视,相继颁布了国家教育政策、行动纲领等,对弱势群体教育给予了特别关注。进入21世纪后,印度政府对弱势群体教育更为关注,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实施高等教育保留政策,运用多元措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2.多措并举,合力解决减贫难题
印度自独立以来,就将消灭贫困、改善国际地位视为第一要务,将发展科技教育视为主要手段。《宪法》《国家教育政策》《1992年行动纲领》相继颁布实施,各种配套法律法规环环相扣,为国民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印度以中央政府为主力,制定颁布相关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为协力,协助颁布实施并落实相关计划;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各级合力遍地开花,为教育扶贫提供实行保障。同时,印度以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为宏观指导,相继出台了各项战略规划、援助计划,多元配套,多措并举,综合提高国民素质;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全面覆盖,逐级保障,确保教育扶贫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