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一、马来西亚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职业技术教育在马来西亚历史上第一次取得了较大发展。为了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马来西亚着手调整教育结构,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扩充职业技术教育。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规定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并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马来西亚在大学内提倡学习与经济民生相关度大的学科,创办了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农业大学等,着重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的转型。

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开始侧重发展重化工业,以便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独立性。譬如,1987年,马来西亚决定在职高一年级结束时分流,按学习成绩编入职业班和技术班,职业班侧重理论学习,技术班侧重实际操作。1989年,马来西亚将工艺、家政、商科、农艺四科合而为一,称为“生活技能科”,并作为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农工商业有所认识,从而适应急速变化的工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来增加产业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改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在职教发展方面有如下举措:(1)用“综合生计划”取代“生活技能科”,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科学技术并掌握经济知识;(2)设立就业与训练委员会,推出一系列人才培训计划,并决定扩建职业学校和工业学校,提高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学生的比例;(3)增强同本地区其他国家的横向联系,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地区通用性,并积极争取亚洲发展银行和世界银行的贷款以创造良好的职校办学环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