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四、马来西亚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一)实践成果

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实现了职教普教的一体化。职教普教一体化指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渗透、互相靠拢、改制合轨。世界各发达国家及马来西亚的成功经验表明,职教普教一体化是全球范围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20]马来西亚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独特背景下,逐渐建立了规模巨大、类型多样、层次多元、独具特色的一体化的适应终身教育需求的教育体系。

加速教育的普及程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1996年的法案促进了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层次教育系统的进一步整合和扩展。基础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政府政策可以更加全面地覆盖儿童的早期教育。另外,学生完成高中教育后,根据自己在普通公开考试中的表现,可能会选择学术专业或职业学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21]早期教育和高中教育外延的拓展,更利于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明确划分职教培养的类别,适应劳动力市场转型的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职业市场分为“初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两种。政府为减少浪费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将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服务方向集中于初级劳动力市场,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则由普通学校系统提供服务。划分职业教育的类别,有利于更加精准地对不同的劳动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经验和教训

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并轨,提升职教的战略地位。国家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劳动人才,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轨,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生产经济活动的主要纽带,是政府对劳动力质量进行认证与监控的主要工具。[22]此外,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也有利于规范职业教育的培训体系,提升职教的战略地位。

调整职教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始终要与市场紧密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职业教育的培训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培养的劳动人才能够直接对生产做出贡献。

拓宽职教的办学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政府办学、企业办学、政企合办、政府与外国政府或厂商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办学,一方面,分担了政府教育支出的压力,政府的各项财政支出处于平衡状态,维持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转;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办学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企业办学可以直接解决学生技能培训基地的问题,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这是只靠政府办学所不能达到的。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培养外向型职业人才。职业教育范围并不局限于本国传统行业、本国现代行业所需技能的学习,职业教育需要有国际眼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进行劳动实践,同时进行,实践性强。这是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