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四、澳大利亚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一)实践成果

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扶贫政策,使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教育现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澳大利亚的教育现状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现已形成了一套完好的教育体系,并由一系列政策进行指导与监督。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多语言的国家,澳大利亚制定了相关的文化和语言教育政策。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首个制定并实施多语言和多元文化策略的国家,其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充分尊重了本国居民包括土著居民和外来移民的语言情感和权利,重视语言教育和人才培养,将语言政策规划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得到了国内外政治家和语言学家的高度评价。[94]对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也发布一系列教育计划,例如《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教育行动计划》,有效缓解了土著居民教育的困境,并缩小了土著居民和非土著居民之间的教育差距。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残疾人歧视法》,随后对《残疾人融合法》进行了修订和补充。2014年《残疾人歧视法》有效地保护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受教育权。澳大利亚政府实施的许多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措施改善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平等现象。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支持高等教育,以确保土著居民高等教育的质量,增加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政府制定的职业培训战略,土著居民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并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

总而言之,澳大利亚通过制定大量的教育扶贫政策,解决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完善了教育体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个体形成了与其相对应的法律条款。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针对教育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资源,帮助土著居民解决读书问题,将部分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来吸引更多优质的教师去任课,缩小了城乡差距。澳大利亚政府要求教育要追求卓越与公平,同时也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实践后的主要经验与教训

澳大利亚早期在发展语言融合阶段,太过于偏重发展单一的语言,导致土著居民的文化、语言发展受到了限制。土著居民发展滞后,得不到优质的教育以及工作机会,从而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澳大利亚是两党治国,很多政策得不到全面持续的实施,总是半途而废。例如:工党针对高等教育制定的相关政策,执行之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后期由于工党执政人下台,这些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澳大利亚政府在改善土著居民教育的同时,忽略了教师的发展,专业教师供不应求。随着2008年土著改革协议签订以来,偏远和极偏远地区土著儿童的入学率大幅提升,这使澳大利亚政府倍感欣慰,但由于没有充足的教师队伍,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土著儿童未受到高质量的启蒙教育,导致出勤率不高或辍学。[95]澳大利亚土著儿童的读写能力会随着年级的提高而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澳大利亚政府规定了土著学生的阅读范围。澳大利亚政府尽一切努力发展土著居民的教育,以使土著居民的教育得到充分发展,但是这仅解决了一部分土著居民的教育问题,仍然有一些土著居民处于教育政策制定不充分的负面影响中。当澳大利亚发展针对土著居民的教育时,过分强调土著居民学习主流文化,这意味着土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保护,削弱了土著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色。

澳大利亚教育扶贫的方式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在政策实施上澳大利亚由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其政策各有针对性,能有效地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针对学前教育,澳大利亚政府各级政府制定了有效的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并监督政策的执行,设立第三方非政府性管理机构,制定学前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和健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96]基础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一些基础教育准则和标准,为土著学校改善了硬件设施,并根据土著居民的语言特点选择了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澳大利亚政府使用高科技资源来改善偏远地区教学困境,使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同时,学生可以选修课程,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宗旨始终是为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支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澳大利亚不断调整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以求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97]高等教育阶段,澳大利亚政府使用资金援助政策,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时,秉持非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享有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平等的地位和受资助的权利[98],加大了对私立大学的援助,让更多的澳大利亚人民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