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四、斯里兰卡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一)实践成果

斯里兰卡建立了免费教育体制,免除公立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的学费,让适龄儿童的入学普及率得到大幅增长,整个国家的识字率达到91%,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公立学校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并得到较大的发展。

国际学校的出现,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集中,满足了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对教育质量的更高要求。此外,国际学校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让整个教育体系更加有竞争活力,促进了教育的进步。

《高等与职业教育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为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该法案对职业教育领域涉及的人力资源、国家资格证书体系、职业教育的学术标准与培训标准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确保了职业教育施行的科学性。

职业教育实施权责分明、层层分级,形成了国家协调委员会、项目管理委员会、专门工作小组的体系,职教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此外,国家学徒与工业培训局、职业训练局、技术教育与培训部门、职业技术大学等社会机构的出现,为初中毕业后学生的分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部分学生选择升入高中学习,部分学生则选择务农或成为学徒,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一门劳动技能。

(二)实践后的经验和教训

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经费不足和资源匮乏限制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较低的人均GDP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斯里兰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支出十分有限。此外,斯里兰卡素有“有教无费”的传统,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由此进一步降低了职业教育机构用于事业发展的可支配收入。

建立职业教育的平等地位,促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文化和文化适应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像大部分亚洲国家的传统观念一样,斯里兰卡的父母都期望子女进入大学接受学术训练,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大,往往只能沦为诸多家庭的“第二选择”。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成立跨部门的领导机构。跨部门领导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两项:一是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系统的发展,监督管理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活动;二是明晰国家资格框架的概念谱系和层级划分,建设具有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国家资格框架。在斯里兰卡职业教育中,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滞后、师资队伍建设乏力、战略规划制定延迟等,这一系列因素致使斯里兰卡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缓慢。政府需要更加严格地执行已经颁布的法令,教育机构应配合法令的实施,做到权责分明。

熟知市场与人才的供求关系,培养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人才。一方面,服务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职业教育系统将通过更新专业与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为服务业输送大量人才,以满足服务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私营企业将成为职业教育系统毕业生的主要吸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