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扶贫的政策、实践与经验

第二节 印度教育扶贫的政策、实践与经验

印度是南亚人口大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诞生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其教育发展史已有3500多年。印度的国情之复杂,决定了其独具特色的教育发展背景。独立之前,印度大多数国民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独立之后,贫困依然是社会顽疾。据统计,印度失学儿童和失学青年人口占世界的比例相当大,青少年和成人识字率落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仅超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如何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是印度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受种姓制度等社会传统的影响,其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有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表列种族、表列种姓最为严重。种族歧视只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此外,印度贫困问题还受诸如土地改革不彻底、经济发展失衡、工业结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造成的经济“无就业式增长”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片繁荣景象;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人民依然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印度反贫困主要采用的是“满足需求式”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贫困,但这种单纯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容易造成“返贫困”现象。发展教育无疑是反贫困的有力手段,因此,印度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战略的规划以及援助计划的实施,以期改善国内教育不公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