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四、日本教育扶贫的主要实践与经验

(一)实践成果

日本政府一直通过扶贫支边政策来振兴落后地区的教育、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政府出资在特殊地区重点是贫困人口聚集区建立学校,提供财政资金补贴,学生免缴学费并获得免费的学习用品,教师的收入也高出一般学校的教员。[61]

日本教育高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再到职业教育,日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作为一个文化强国与经济强国,日本意识到唯有发展教育才能使国家快速发展。日本政府针对教育出台的政策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文部科学省政策评价基本计划(2013—2017年)》中明确指出,文部科学省进行政策评价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改进政策,履行行政机关对国民的责任。

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使日本的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成为世界上文盲最少的国家,中小学毕业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教育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一支阵容整齐、有相当文化的、训练有素的劳动者队伍,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缩小了后进地区和先进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教育上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基本平等的竞争条件。日本政府千方百计地缩小各地区学校的差距,无论在设施设备还是在教员配备等方面,都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62]

(二)实践后的主要经验与教训

日本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推进,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针对教育领域颁布的政策非常全面具体,且各个部门分工完善,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大。日本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日本依法治教提供了保障,为日本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无差别”提供了法律依据。[63]

日本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日本针对贫困地区教师进行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使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得到了高质量的发展,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得到了交融,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职后教育研修机会得到了专业化的推进,教师教育保障的法制机构得到了完善。虽然这些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受地理条件以及发展战略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日本积极致力于设置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教育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并不多,发达地区的高校对边远贫困地区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并未表现出太大热情;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性推进需要学生的积极参加,但学生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抵触情绪等使得实习过程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且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并不多。[64]这些都是在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认识到这些问题后,我国在进行偏远地区教师教育改革时应该注意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日本公民普遍承认,教育的私人成本占整个教育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对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有影响。日本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私人教育,从而造成了教育上的一些弊端。因为日本教育高速发展,学校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日本大众对教育的需求,因此,日本出现了大量的私人补充教育,即影子教育。这种影子教育为日本处于学习困境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帮助,提供了无数的教育机会。但这种教育的发展没有考虑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受教育的机会存在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受教育的程度的区别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