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印度自20世纪中叶独立后,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多维度扶贫减贫相关政策。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将科技和教育列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他意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是提高国民素质、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印度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从宪法到国家教育政策,开展各项行动计划、援助计划等,印度教育扶贫经历了独立后的初期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深入发展,直到今天扶贫减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初期探索阶段(1951—1985年)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中央政府积极打破旧制度的约束,并在探索中制定了一些教育扶贫计划,以保护少数群体的合法权益,开始筹划教育事业的发展。1950年的印度《宪法》提出“各邦应致力于面向所有儿童提供10年免费义务教育直到14岁止”。1956年之前,印度实施甘地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初等教育。“一五”期间,强调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要求首先发展初等教育、农村教育和成人教育。1956—1961年,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将教育发展重点转向高等教育,此后,印度政府不断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开办了多所国立大学。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全国共有41所大学,1050所学院,入学率从1950—1951年度的0.7%增加到1960—1961年度的1.4%,这也导致了“一五”期间提出的普及义务教育迟迟无法落实。到1965年,印度全国农村人口5%的地区连小学都没有,已有的大部分农村小学师资缺乏、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在10年内几乎没有大的变化。1966年印度完成了《教育与国家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最强大的工具,教育的重建与国家重建紧密相关。”报告还提出了“印度教育20年计划(1966—1986年)”。印度在1968年颁布国家教育政策时,再次强调为所有14岁以下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并对教师教育问题、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做出规定。这标志着印度对初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种教育类型均展开了相应的教育计划,标志着印度教育扶贫的全面展开,印度进入教育扶贫的中期发展。1985年,印度总理宣布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二)深入发展阶段(1985—2007年)
20世纪80年代,印度开始意识到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初等教育的畸形发展模式,对印度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1986年出台的国家教育政策,特别提到了重视弱势群体,以期更好地解决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拉奥执政后,转变了教育经济由国家统一规划的局面,接纳了诸多国际组织的援助计划。如由英国海外发展援助资助的安得拉邦初级教育项目(1986年),瑞典国际开发署(简称瑞开发署)资助的什卡·卡尔米项目(1987年),荷兰援助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卡纳塔克邦的马希拉萨马赫亚项目(1988—1990年)。[20]20世纪90年代,印度又在此基础上掀起新一轮教育改革,推出《1992年行动纲领》。《1992年行动纲领》指出: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部分,构建了一个到本世纪末的教育发展的框架,而且还提供了一份关于组织、执行和经费筹集的具体职责的行动计划。[21]随即,国家又推出操作黑板计划、县域初等教育计划、营养午餐计划等,进一步落实普及初等教育计划。199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了“全民教育”的口号。21世纪以来,印度开始实施初等教育普及计划。印度联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弱势群体学生奖助学金、弱势群体学生助学贷款、弱势群体学生公寓与寄宿学校以及各种有针对性的弱势群体学生资助计划等,形成了覆盖面广、侧重点不同的资助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弱势群体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22]
(三)全面推动阶段(2007年至今)
1990年起,印度逐步开放市场,实施经济改革。进入21世纪,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5年间增长了7倍,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7—2012年)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2—2017年),印度政府提出了保护弱势群体在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的合法权益。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着重解决机会、公平和质量问题,广泛兴建学校并保障其教育条件。[23]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称,印度的贫困率在10年内下降了27%。在2005—2015年的10年间,多达2.71亿人摆脱了贫困,该国的贫困率从55%降至8%。现今,印度对弱势群体教育更为关注,提出消除种族、性别、阶级等入学歧视,通过各种途径保障补充教育经费,最大程度降低辍学率,多方位多维度采取措施保障弱势群体教育公平。以兼容性发展和质量建设为抓手,发展高等教育。虽然印度对弱势群体教育给予政策倾斜,但由于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在取得一些显著成绩的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弱势群体教育依然受到严重歧视,更为有力的保障措施及相关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