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80年代:重视教育的经济效益,致力于人力资本的开发
经合组织成立于1961年,主要关心工业发达国家的共同问题,也经常为成员国在制定国内政策、确定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活动中的立场方面提供帮助,被誉为发达国家的“智囊”。[47]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一条新思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资本,这一观点被欧美各国学者所认可并在当时广泛流行,经合组织当时也抓住了人力资本的关键要点,充分挖掘人才培养所发挥的生产和经济效应,其成员国也因此纷纷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20世纪60—80年代,经合组织在帮助弱势群体和促进教育公平所做的努力受社会需求的驱动,因此更多的是站在社会福利支持层面进行实践活动并颁布相关的政策和报告,比如1981年《危机中的福利国家》(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1988年《社会保障的未来》(The Future of Social Protection)等。在此期间,经合组织把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扶持置于社会发展这一背景下进行考察,并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的过程、弱势群体和学校的扶持、劳动者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升都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服务的。1968年,经合组织设立了第一个教育专门机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nter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简称CERI),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并致力于为教育研究、创新和政策发展建立有效联结。[48]
1973年发布的《回归教育:终身学习的一项策略》(Recurrent Education:A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报告阐述了“回归教育”的“再教育”特征,主张在个人的生命周期中,教育应该以循环交替的方式与工作、休闲、退休及其他活动轮替发生。[49]报告强调人需要再教育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人的解放,表达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突破了教育为经济服务这一限定条件。突出了这种方式对教育和社会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该报告代表着经合组织首次引领了国际终身教育的学习浪潮。受社会和经济变迁的影响,1978年,经合组织召开以“社会和经济变迁中的未来教育政策”为主题的第一届成员国教育部部长会议,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增长设定为20世纪80年代的工作重点。[50]
自1982年以来,经合组织设置了专门的地方性经济和就业发展方案,从经合组织成立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始终以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为标杆,利用教育促进社会平等,推动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