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一、巴西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巴西教育直到19世纪30年代瓦加斯执政时期才逐渐受到重视,巴西的宪法规定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可以说瓦加斯时期为巴西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民主共和国时期巴西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免费初级义务教育被纳入宪法,巴西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计划进一步推进了教育的发展。巴西教育经历了初期探索、转折期、发展期,并不断地发展向前。

(一)初期探索(1930—1985年)

早在19世纪,巴西就颁布了第一部《教育法》,随之有了一些官方和私人集团创建的学校。二战结束之前,教育还没有得到巴西政府的高度重视。1930年瓦加斯政府建立了第一个主管教育的职能部门教育与卫生部(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负责出台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1931年,联邦政府签署《巴西高等和中等教育组织法》,强调发展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发展自然科学和综合大学。1934年宪法强调,公民均有受教育的权利;1937年宪法规定,普通劳动者在就业前应接受基础教育和职业训练;1946年宪法规定,在全国实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负有对公民实施教育的义务。[2]这一时期是巴西教育有较大发展的时期。二战结束之后,巴西政府重视发展经济,国民教育也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从1964年到1985年,稳定政治和发展经济被巴西政府视为主要任务。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的滞后不相适应,巴西政府开始着手优先发展教育,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这一时期也是巴西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期。巴西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文件,其中包括:196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提出扩大免费义务教育范围以及建立多层次管理体制;1968年的《大学改革法》,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1971年的《中等教育改革法》,首次创立了非正规教育的“补充教育”体系。[3]这一时期,巴西政府虽然逐渐重视教育,有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但其重点在于建立针对少数人的高质量公共教育体系,其造成的教育不平等、地区之间的差异依然很严重,其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忽视,也使普及义务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这一时期只是巴西教育改革的初期探索,直到1985年巴西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才开始进入转折期。

(二)转折期(1985—2001年)

1985年,巴西政府提出了全民教育计划,旨在增加初等教育入学机会、提高初等教育质量、保证初等教育普及,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巴西面临经济问题,因此全民教育计划并未得到认真实施。1988年,宪法对巴西教育做了全面规定,对包括幼儿园、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大学在内的各阶段教育进行了规定,对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特殊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教育目标之一就是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巴西联邦共和国宪法》是现今仍然沿用的一部宪法,其中规定:联邦每年不少于18%的税收及州、联邦区、市不少于25%的税收,包括转让,要用于教育的维护和发展。1993年,巴西政府为响应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制定了《全民教育十年计划(1993—2003年)》,旨在督促政府履行职责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基础教育发展。为了落实教育目标,巴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计划,其中主要有:全国全面援助儿童和青少年计划;东北地区基础教育计划;教育和教学改革援助计划;全国远距离教育计划;提高教师职业价值计划;学前教育扩展和改进计划;青年和成人教育计划;印第安人教育计划;学校学生资助计划;等等。[4]

1995年,巴西宪法修正案的颁布推动了教育普及,还规定成立了初等教育维持和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基金。有了这个基金后,各州和市开始从联邦得到足够的资金以确保为7—14岁学生提供普及且免费的教育。[5]1996年出台的《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规定,联邦、各州、联邦区和各市应互相合作,在巴西政府帮助下承担责任,组织各自相应的教育体系。联邦负责协调全国教育政策,具体规定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体系,发挥其对其他教育方式的规范、调配和补缺作用,并具体规定了联邦和各州的职能。

(三)发展期(2001年至今)

2001年巴西出台了《国家教育计划(2001—2010年)》,这是巴西教育进入新世纪的导航性文件。该计划明确指出各级政府在教育发展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巴西教育发展要以提高质量、缩小差距、实现民主公平为主要目标。2014年,巴西批准了《国家教育计划(2014—2024年》,提出到2024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支持教育的比例不应低于10%,希望通过教育发展,减少贫困人口,实现社会进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