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
日本经过不断地学习引进与教育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教育发展的道路。经过长期的努力,日本不仅实现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既定目标,还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的实业教育网,实现了人才的自给和科学技术教育的自主。[44]
日本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能够在200年左右的时间内迅速地发展,转型为现代化国家,使民族发展兴盛,完全取决于其“教育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一)初步发展阶段(1947—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并改革了战前教育体系。1947年,日本通过了《基础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这两项法律,这使日本教育逐渐实现了稳定发展,为日本人民提供了教育机会。日本为加强义务教育的体系,相继出台了30多项法律法规。如对政府财政扶持义务教育发展职责进行了明确界定,以及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提供了法律保障的《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法》;对“教育机会均等”进行了明确规范和界定的基础性法律法规《教育基本法》;对地方财力的不足问题,给出均衡性转移支付措施和办法的《地方交付税法》;它们都为地区之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45]194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减免贫困学生学费的规定,1952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费以后又公布了《促进重建危险校舍临时措施》,1956年颁布了《关于国家补助贫困儿童教科书费用的法令》。1961年以后,日本分别颁布了《关于国家对上学困难的学生给予补助的法令》《孤岛振兴法》《大雪覆盖地区对策特别措施法》等,制定了《边远地区教育振兴法》,明确而具体地规定了文部大臣、都道府县、市镇村各级政府在振兴边远地区教育方面的任务。[46]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0%。中等教育处于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阶段,对教育的均衡发展、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68年引入“学区教育”到1977年引入“放松教育”,日本通过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和均衡发展而被公认为国家现代化的成功代表。
(二)砥砺前行阶段(1980—2000年)
1985年6月8日,日本政府颁布了《专业发展法》,取代了原来的《职业培训法》。同年9月30日,日本颁布了《实施职业技能发展法实施细则》,同年10月1日实施。它基于对公司中教育重要性的清晰理解,目的是突破最初狭窄的职业培训范围,并致力于促进更广泛的专业技能发展。日本分别于1986年、1987年和1992年修订了《专业发展法》。其后因为泡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超高龄化社会所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日本政府又于1993年4月大幅修订了该法,其改革重点在于确立事业机构实施教育训练或在职训练制度的地位。[47]
1984年,日本政府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以下简称临教审)。临教审在1985—1987年召开了四次审议会,审议的主题均涉及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问题。1985年临教审在第一次审议报告中提出,针对社会对教育的不信任以及“教育荒废”的现象,要再造日本教育体系,使日本从学历社会向终身学习社会转变,让国民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后仍有学习的机会。1986年的第二次审议报告提议重组教育机构,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以确保建立终身学习系统。1987年4月,第三次审议报告强调终身学习评估应多样化,重点是建立终身学习社区(城镇和乡村)和文化教育机构的智能化。同年8月,第四次审议报告继而提出要改革教育体制,对社会教育局改编改组,同时要建立以文部科学省为中心的各省、厅间的联系,建立终身学习的相关法律体系等。[48]
(三)继续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近年来,作为多元化和个性化改革理念的一部分,日本在许多高中实施了改革。2012年,日本发布了《都立高中改革计划》,以促进地方教育和行政“权力下放”改革。改革要求建立特色学校和新型中学,扩大高中的自主性,并经营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学校,在高中创建“实施灵活多样的高中教育”,以适应每个学生并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政策,促进教育公平,2014年日本政府重新修改了“高中学费无偿化:就学支援金补助制度”,设置收入限制标准,并将其改名为“高中就学支援金制度”。
2008年的金融危机降低了日本家庭的收入,大量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未上高中或辍学或只能就读于非全日制的高中。在2008年和2009年,日本民主党在国会中提出了《高中免费教育法案》。《高中免费教育法案》于2010年3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并于4月1日起实施。该法案宗旨是减轻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负担,增加教育机会,让所有有志向的高中生可以安心专注于学校学习,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让更多贫困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