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全面资助,调整教育扶贫的结构和内容
在资助结构方面,世界银行在1971年的《教育:部门工作报告》(Education:Sector Working Paper)中提到初等教育资助存在不足的问题。截至1971年,世界银行72%的教育经费用于中等教育,而大约23%的经费用于大学和中学后教育,4%的经费用于成人培训,而直接的小学教育(相比于教师培训的间接影响来说)仅获得了略高于1%的经费。[4]也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银行开始逐渐调整其教育资助在各教育领域的分配,各个领域的教育都能够得到世界银行的教育资金,初等教育的教育经费资助所占比重也逐渐增长起来。世界银行在1980年提出了相对较高的初等教育收益率,强调了初等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为所有儿童和成年人提供基础教育(不分性别、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还要将教育与工作和环境联系起来。[5]同时,世界银行开始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可能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能,人们只有在接受了普通的基础教育之后再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另外,针对专门的工作和职业,以学校为基础的培训被认为是高成本的、缺乏职业相关性的,而非正规学校的工业培训中心被认为是急需的,世界银行提出应鼓励企业提供技能开发项目和在职培训,把职业培训和工场培训作为培训劳动力技能的优选途径。[6]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内部,职业教育逐渐从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里剥离出来,学校之外的职业培训获得了援助,逐渐增长。
在资助内容方面,1970年以前,世界银行的教育资助资金的69%用在学校建筑上,28%用在购置仪器设备上,仅3%用在人力和技术支持上。[7]因为发展中国家严重缺乏学校,所以世界银行一直比较重视教育资助资金在学校建设上的分配。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援国需要新建学校的数量自然减少,因此,学校建筑资助资金所占比重逐渐减小。而教科书、教学仪器设备等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尤为薄弱,所以这一方面的资助资金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人力和技术援助涉及提供师资、顾问人员,还包括为部分人员提供留学的机会和助学金等,它所占比重也在增大。这表明世界银行比较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指导与干预,重视影响教育资助项目实现目标的师资的培训。[8]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银行教育资助的费用分配比例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人力和技术支持的比重在不断增大。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银行在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技术革新等方面的“软投入”超过了总投入的60%。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教育政策成为世界银行的重要议程,其侧重点转向强化初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实行成本补偿政策,促进教育系统的权力下放,以及加强私人对政府教育供给的补充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银行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提倡建立公私伙伴关系,以及将高等教育作为提升竞争力和促进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9]
通过不断改进,世界银行投资的内容已从开始时的仅限于技术类,如工程、技术和管理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现在的基础教育、人文类教育和培训类教育;不仅投资于教育的硬件,如校舍、教育器材,还投资于教育改革、教材课本以及其他软件方面。[10]总的来说,世界银行的教育援助事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扩大。同时,世界银行开始逐渐强调教育的质量,通过技术革新、教育政策等手段激发各国教育改革的活力,加大教育改革的实施力度,实现教育促进生产力提高、国民收入增加以及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