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角色

歌剧的主要人物应少而精。一般只有三至四人。普契尼在改编萨尔杜话剧《托斯卡》为歌剧时,把原作二十三人改为三个主要人物、五个次要角色。

不仅如此,歌剧中的主角性格应更加鲜明。普契尼取材法国修道士普瑞佛斯特(F.Prevost, 1697~1763)的《曼侬·列斯科》改编的歌剧并不成功,原因就在于男主人公有女性化的倾向。这部小说叙述骑士格里厄对准备进修道院的曼侬一见钟情,两人私奔巴黎。之后,曼侬又被财政大臣所诱。格里厄欲夺回曼侬,但她又因犯了抢劫罪被流放,格里厄营救了她,但她却在荒野中精疲力竭而死。普契尼在自己的改编本中突出了男主角格里厄的多愁善感、情绪冲动的一面,这就使他沾上了很浓的女性气质。而女主角又是一个纯情而意志薄弱的女子。因此,男女主角在性格上没有鲜明的对比。而法国作曲家马斯内根据同一部小说创作歌剧时却对原著作了较大的改动:他把格里厄女性化的心理波动都转移到舞台之外进行,把全剧中心人物安排给曼侬,把她处理成富有魅力但热情轻率的女子。这就使他的歌剧在音乐史上取得比普契尼版本更高的地位。普契尼善于从失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多》中,因角色的设置精练而取胜。

三幕歌剧《图兰多》于1926年4月25日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由托斯卡尼尼指挥。该剧以戈济(Carlo Gozzy, 1720~1796)的戏剧《阿拉伯之夜》为蓝本,故事发生在北京,鞑靼王子卡拉夫猜出中国公主图兰多设下的谜,公主反悔原先许嫁优胜者的诺言。王子反让公主猜他姓名。若能解谜,甘愿一死;否则公主必须实现她的诺言。在最后一场中,公主宣称王子的名字,是“爱情”。此时乐声高扬,将全剧推向高潮。

戈济原作中有个鞑靼公主阿德尔玛,她被虏为图兰多的女奴,在王宫为一年轻花匠所吸引,后知其为前来猜谜的王子卡拉夫。她嫉妒图兰多,怂恿卡拉夫和她一起逃奔,在遭到拒绝后,又企图把卡拉夫的姓名泄露给公主,阴谋败露后企图自杀,被卡拉夫阻止,并把她失去了的王国归还给她。普契尼则把她改成一个跟随被叛臣篡夺王位逃亡在外的鞑靼王帖木尔的温柔钟情的女奴柳儿,她的自杀是为了成全卡拉夫对图兰多的爱,以此反衬公主图兰多的冷酷。

此外,戈济为了反对他的对手哥尔多尼(C.Goldoni, 1707~1793) 所主张的喜剧现实主义理论,坚持在自己作品中以假面人物进行讽刺。在原作中有四个这样的角色:首相、国务大臣、侍卫长、太监总管。他们语言粗俗但和蔼可亲,他们讥讽世俗却全无情感。普契尼紧缩为乒、乓、朋三人,他们言简意赅、冷语尖峭,虽怪诞促狭却又不失温厚人情,乒、乓、朋且带中国人打球的象声词意味。经过这样的改动,普契尼的歌剧就有了三类象征性的人物,分别体现了温柔的抒情(柳儿)、冷峻的戏剧性(图兰多、卡拉夫)和怪诞的喜剧性(大臣)。

普契尼的四幕歌剧《波希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根据缪尔热(Henri Murger, 1822~1861)的小说《放荡艺术家们的生活情景》改编。缪尔热青年时代和一群艺术家交往,日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成了名,如诗人波德莱尔(C.Baudelaire,1821~1867)、画家库尔贝(G. Courbet, 1819~1877)、戈蒂埃(T.Gautier, 1811~1872)、剧作家班维尔(T.Banvile, 1823~1891)等,缪尔热记录了当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经历。但这部作品结构松散,许多人物突然出场又无声无息地消失,充其量只是一篇零星印象杂记式的报告文学。普契尼和他的脚本作者努力把众多的人物减少到最低数量,例如把音乐家肖纳尔和哲学家珂林的情妇都削去,只剩下画家玛切洛和他的情妇缪塞塔,把这一对作为男女主人公的陪衬。

为使剧中人形象集中、鲜明,普契尼让他的脚本作者把角色重新设计。原作中的肖纳尔是多才多艺的青年,作画奏琴都精通,珂林是多门学科都能教的教员,歌剧中把他们分别定位为音乐家和哲学家,同时把原作中对他们的细节叙述,如肖纳尔写他的《拟声交响乐》、玛切洛以油画《红海之渡》参赛等都砍去了。

原作中的男主人公鲁道夫是作家本人的化身,他“有一脸浓密的大胡子,使人很难看到他的脸,额头过早地秃得像膝盖一样光,他穿一件双肘都已磨得发亮的黑夹克……”普契尼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理想主义的一面,因而把他定位成诗人,使他更具浪漫主义气质,同时在造型上也一改他粗拙的外形。

女主人公的改动更大。原作中的咪咪并不可爱,她自称是婊子的后代,与鲁道夫同居八个月之后,另找有钱人投靠。最后被鲁道夫赶走。普契尼美化了她,使她成为天真无邪的少女。正是通过这些改动,使整部歌剧简洁而优美,每一幕都富于凝练的戏剧性效果。

文学或戏剧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根据内容需要而设置,但在歌剧中,角色的设置还须受到音乐形式与布局方面的制约。例如,为取得声部布局的平衡,作曲家往往会增设文学原著中所没有的人物。歌剧《卡门》杜撰了霍塞的未婚妻米卡埃拉,让她作为女高音声部与女中音卡门造成声部均衡。为了音乐需要,有时作曲家甚至不惜改变原作中人物的性别,如古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把罗密欧朋友麦克西奥的角色改为侍童斯蒂法诺,并由女高音演唱;格林卡《伊凡·苏萨宁》中的养子由女中音担任;普罗科菲耶夫的《对三个橙子的爱情》中的厨娘由男低音演唱。

在歌剧中布置相互衬托的成对人物是莫扎特的特色。例如《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妇与费加罗及其未婚妻苏珊娜的对照;《后宫诱逃》中贵族千金康斯坦采及其情人贝尔蒙特与他们的仆佣布隆迪与贝德利洛的相衬;《魔笛》中王子塔米诺与夜后公主帕米娜同捕鸟人帕帕基诺与帕帕盖娜的映托;《女人心》中两位军官费兰多与古列摩同一对姐妹费奥迪丽琪与德拉贝拉的喜剧性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