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剧套曲化结构

全剧套曲化结构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也可分作四幕),各幕情绪集中在几个不同的基调上,三幕结合起来,构成了交响套曲式的体裁逻辑:第一幕风俗性,第二幕抒情性,第三幕戏剧性。(若分为四幕,则最后为悲剧性)。

figure_0084_0011

普契尼根据法国作家缪尔热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创作的三幕歌剧《波希米亚人》中男主角诗人鲁道夫与女主角咪咪

figure_0084_0012

歌剧《波希米亚人》中贫困少女咪咪因病危在旦夕

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仅安排四个出场人物,由七人室内乐性质的“乐队”演奏。全剧分两个部分,其结构如同带有完整艺术构思的标题性组曲。“组曲”中各段次序按剧情排列:

1.士兵进行曲

2.溪畔小调

3.田园曲

4.西班牙皇室进行曲

5.小协奏曲

6.探戈—圆舞曲—拉格泰姆

7.魔鬼之舞

8.众赞歌

9.魔鬼的诅咒

10.思乡曲

11.魔鬼胜利进行曲

最后一曲以打击乐为主导,将低音提琴、单簧管、大管、短号、长号一一吞没,仅剩小提琴与之苦斗挣扎,终因势单力薄而败阵下去。打击乐节奏象征着魔鬼的邪恶势力。作曲家是在以一种新的形式表明他对这一类似格林童话的俄罗斯故事的喟叹:人类堕落了,士兵走进陷阱,周围的魑魅魍魉把他的灵魂撕成碎片,使他永无超生之日。

普契尼的抒情歌剧《波希米亚人》的总体结构布局更是巧夺天工。四幕戏,如同四个乐章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第一部分热烈、乐观,富有生活气息,这是命运的抗争,犹似奏鸣曲式的主部,其自身充分展开,并注入各类人物的不同动机。画家马切洛的动机作为这群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总体形象符号,可称为“波希米亚人的动机”,此动机贯穿全剧。第二部分,着力表现细腻的情感交融,恰如奏鸣曲式中抒情的副部,鲁道夫与咪咪的两个主题经过了呈示——发展——再现,且以人物动机贯穿,该部分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并置的关系。

第二乐章,圣诞前夜巴黎街头的欢乐场面。改变传统交响曲第二乐章缓慢、抒情的特性,而展示出民间世态风俗性画面。缪塞塔的圆舞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主题,其结构框架近似复三部曲式(包含戏剧情境的布局)。A部第一场景(a)从小号开始,节拍、调性频繁转换,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其间,鲁道夫带咪咪走进帽店(b),咪咪戴上帽沿插着几朵玫瑰的新帽;又是喧闹的人群和叫卖声(a1)。B部是一段长大的插部,鲁道夫、咪咪与朋友们围坐谈笑风生,小贩们兜售玩具、食品,缪塞塔泼辣奔放性格的表演(包括圆舞曲演唱),又是一阵机智活泼的欢声笑语。第三部分自远处传来号角声起,巡逻队上场,人声鼎沸,拉丁区的小伙子们尽兴而散,是为动力性再现A1,其篇幅相当于a2

第三乐章,慢板,三部结构。关卡旁的街头,白雪皑皑,黎明时分。清扫工、士兵、海关官员、马车夫、卖牛奶女人、一群村妇的宣叙调、合唱,此为A;咪咪、马切洛、鲁道夫的戏,并嵌入二重唱、三重唱,此为B;此后缪塞塔进入,以两组二重唱和四重奏为主要形式,即C,其中包括A中咪咪、缪塞塔音调的变化发展以及B部三重唱音调素材。

第四乐章,阁楼场面,第一部分由乐队强奏“波希米亚人”动机开始,展示朋友们苦中作乐的欢快生活情趣,可视作奏鸣曲快板的开放型主部形象。第二部分由缪塞塔上场始,进入悲剧性的副部,直至咪咪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