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抒情悲剧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化在欧洲占支配地位,因此,至十七世纪末之前,意大利歌剧的成功很快辐射到法、英、德、奥等国,这些国家又根据本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歌剧的不同类型。
法国的第一部歌剧是1659年在巴黎上演的《伊西》。作曲家是一位管风琴师R.康贝尔(R.Cambert, 1628~1677)。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以音乐为基础带有喜剧风味的田园剧。至十七世纪时法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戏剧形式“芭蕾喜剧”,这是把宣叙、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宫廷表演。
但康贝尔不久就被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吕利(Jean-BaptisteLully, 1632~1687)赶跑了。吕利出身于木匠家庭,一个偶然的机会——据说他曾是佛罗伦萨街头演戏卖艺的孩子——被法国一位骑士看中,把他介绍给法王的堂妹作童仆,二十岁时转为路易十四的随从,从此青云直上,从宫廷芭蕾舞团的演员一直到皇家音乐舞蹈学校的首任校长,最后竟成了法国歌剧的创始者。
吕利之所以能够把他的前任康贝尔以及曾写过五百多部歌剧的夏庞蒂埃打得一败涂地,是因为他能继承法国古典悲剧的长处,把其中的诗句朗读加以艺术化处理用于歌剧之中——他和莫里哀合作了十一部芭蕾喜剧,又根据基诺和高乃依的悲剧创作歌剧,1673年上演的《卡德米斯和赫尔米奥内》是他的第一部成功的音乐悲剧。为了避免歌唱家一味炫技,他用短小的歌曲代替咏叹调,严格以诗的韵律确定音调走向,将长音符置于重音节,在顿挫和韵脚上安排休止,意在强化悲剧声调的音响。他又将具有重要表现意义的段落交给合唱,用以加强剧情的戏剧性气氛。他创造性地在歌剧演出时穿插芭蕾,使剧场效果场面壮观。他一反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的格局,创造了“慢—快—慢”的法国式的序曲,慢板多带附点节奏,随后是赋格式快速段落,最后放慢的段落实际上是快速部分的尾声。此外,为了突出旋律性,多用短小的歌曲代替咏叹调。吕利开创的这种歌剧样式,被称为抒情悲剧。
版画内容为英国假面剧的支持者们在争论
英国作曲家珀塞尔的三幕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于1689年初演于伦敦。图为现代绘画
继吕利之后,对法国的歌剧作出贡献的人物是拉莫(Jean Pnilippe Rameau, 1683~1764)。
拉莫比巴赫与亨德尔大两岁,1701年起先后在巴黎等地大教堂任管风琴师,1722年之后,曾先后出版《和声论》、《和声基本原理的论证》、《音乐理论的新体系》等专著,为近代功能和声奠定了理论基础。五十岁时他写的一部承袭抒情悲剧传统的《伊波吕托斯和阿里西》获得成功。此后以每年两部的频率写作,1737年发表他的歌剧代表作《卡斯托尔和波吕丢克斯》,1739年发表歌剧《达尔达诺斯》,此后又创作了近三十部音乐戏剧作品。晚年在枫丹白露宫为皇室撰写宫廷歌剧,曾受到路易十五的保护。
拉莫的成就引起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的重视,他希望能够与拉莫合作,进行歌剧的改革,但由于两人的美学观念不一致而未能携手。拉莫在自己的歌剧中保持巴洛克风格,着重于理性表现,作品突出典雅趣味,又不失生动、激情。他又十分重视合唱与舞蹈场面的安排,这成了继吕利之后法国歌剧的一个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