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背景与特定气氛
在许多歌剧中,合唱既不表示什么特定人群也不代表某种社会力量,只是作为风俗性场面的渲染,或是带出规定情境的气氛而布局的。斯美塔那借农民和村姑在小酒馆空地上的迎春合唱(《被出卖的新娘》),列昂卡伐洛用看热闹的人们互告“黄昏钟声响”(《丑角》),比才为斗牛士进场时安排男女老少看客的欢迎歌声(《卡门》)等等均属场面气氛的渲染烘托。
合唱有时会被作曲家用于一剧或其中一幕之始,像一道布景似地排开在舞台上。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第一幕幕启正是卡塔琳娜教堂四座高唱众赞歌,在这个情景上开始了它的故事。威尔第《游吟诗人》第二幕帷幕揭开就是满台演员围着火焰唱起“铁砧合唱”,把人们带到比斯凯山谷的吉卜赛人营地。这些陪衬性质的合唱往往以浓烈的特定色彩、气氛而取胜。
但在许多杰作中,这种合唱往往不仅仅是特定气氛的渲染,而且间接地衬托出主人公的品格或心境。如威尔第《奥赛罗》中一开始就是一场描绘暴风雨的合唱,奥赛罗在暴风雨平息后英武登场,暗示了他具有威慑天地的力量。普契尼《蝴蝶夫人》第二幕中巧巧桑穿上当初的婚服,怀着幸福的期盼,等待平克尔顿的归来。她在月光下凝视前方,直至黎明时分。这时远处传来哼唱的号子,衬托出苦等一宵的巧巧桑有多么痴情。这支优美感人的背景式合唱也同时反映了作曲家本人对蝴蝶夫人不幸命运的同情,对她真挚情感心灵的赞美。歌剧音乐,包括合唱,作为作曲家的喉舌,甚至可以直接表示他本人对剧中人所持态度和感情,例如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终场合唱“光荣颂”表现了作曲家对伟大爱国者的崇敬之情。
十九世纪的歌剧中,这些背景式的合唱还经常与主人公交流,参与剧情的发展。柴科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二幕舞会中的合唱虽然也是风俗性的,但其中穿插了一段那些手持夹鼻眼镜的贵妇人对奥涅金的议论,和当连斯基宣布与奥涅金决斗时那些乡村士绅的惊讶,这些场景反衬了奥涅金的孤傲。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仪典都是有合唱的,因此在歌剧中也以合唱表现这样的场景。在鲍罗丁的《伊戈尔王》中我们听到了出征前的誓师。在莫扎特《伊多梅纽》中有为神明作牺牲的祭礼,最著名的则是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的婚礼合唱了。这是罗恩格林与爱尔莎华丽的婚礼庆典后在国王与宫中男女青年们引导下步入洞房时的合唱。